息烽县青山民族中学 王利华
欣赏文学作品能力的培养,是九年义务教育7-9年级学段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对此明确规定:“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作好指导。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欣赏的具体内容不尽一致,我们所作的指导也就不尽相同。现结合笔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学生欣赏小说的指导。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具体的环境描写和故事情节的叙述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当然,到了现当代,小说有淡化情节或环境描写的现象,但环境仍然是存在的。所以我们指导学生欣赏小说,一般来讲,应抓住人物、环境、情节这三要素。
要能抓住人物,就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性格特征是作为人的灵魂的客观存在。我们只有抓住它,才能把握住人物。我们如何抓住人物的灵魂呢?虽然灵魂不是表象的东西,但它总是通过某些表象显现出来,或者说,它总是隐藏在表象下面的。那么,我们只要抓住表象并作透彻的分析、认识,就能抓住灵魂。我们知道,在社会生活中,人物总是有肖像、神态、行动、语言的,这些就是表象,就是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揭示人物灵魂的表象。小说就是通过这些表象来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当然,在现当代的小说中,有的全然或主要以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虽说人物的心理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却是可以想象的。任何想象都不可能是凭空的。这种对人物心理的想象也不例外,它有赖于人物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表象。从某种角度而言,心理亦即灵魂。
这里,可举个例子说明上面的分析。鲁迅在小说《孔乙己》中,写长衫主顾进酒店喝酒时的动作,用了一个“踱”字,这“踱”的动作就表现了长衫主顾养尊处优、悠闲自在的特征。
人物的一切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人物的活动与环境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因此,欣赏小说就必然要抓住环境。可以说,环境就是社会。《孔乙己》这篇小说的环境是这样的:咸亨酒店里,有喝酒的贫富悬殊的长衫主顾和短衣帮,有不伦不类的孔乙己,有冷漠自私的掌柜,还有阅历不多的小伙计;这个酒店充满了冷酷的哄笑声。这酒店就是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也就看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社会对于一个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这都源于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罪恶以及封建等级制度对人们思想的毒害。因此,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当然,要更深刻地认识社会,故事情节不可能不抓。因为人物的言行心理等总是随故事情节的变化而变化的。只有抓住故事情节,才能更好地理解、认识人物形象,才能更深刻地认识社会。如,小说《范进中举》,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辱骂范进的情节和范进中举后反而畏惧范进的情节,就共同表现了胡屠户的前倨后恭,这实质上就是封建等级制度对一般人的灵魂的毒害。
自然,欣赏小说不止以上三个方面,还应包括小说的语言风格,构思等。
作为小说,其语言风格可以是朴实,是幽默,是讽刺,是凝重,是轻快,等等。朴实的,如《我的叔叔于勒》。幽默的,如《顽主》。讽刺的,如《范进中举》、《竞选州长》。凝重的,如阿累的《一面》和鲁迅的《故乡》。轻快的,如《陈奂生上城》,《山的那一边》。
至于构思,大凡名作,其构思都很精巧。构思决定结构,结构反映构思。因此,我们要欣赏小说的构思,就应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构思精巧的小说,如《我的叔叔于勒》,作家对故事情节的安排,并未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先后进行,而是先摆出发展--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这给读者设下悬念:于勒为什么没同菲利普一家在一起?他在什么地方?菲利普一家为什么盼望他回来?作家就顺着读者的意思把故事的开端(菲利普夫妇因于勒糟踏钱成了他们的恐怖而将于勒打发去了美洲)以插叙的方式给交代出来。交代完毕故事的开端,又接着叙写故事的发展部分--菲利普一家对于勒的夸赞与盼望。这之后,就写菲利普一家去哲尔赛岛旅行的情节。初读到此,读者就会疑惑起来:这与于勒有什么关系?作家就在读者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将故事推向了高潮:船上巧遇于勒,沦为水手的于勒不再是菲利普夫妇的希望,而再次成了恐怖。至此,我们完全可以领略到作品构思的精巧了。--这领略进一步发展为回味,就是欣赏了。
综上所述,指导学生阅读欣赏小说,一般应从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语言、构思等几方面进行,以最终认识社会和体会作家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