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背景下职校作文序列化教学的思考(高一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6-10-3编辑:互联网

 [内容提要]  新课标明确指出:作文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作文教学的状况却不尽如人意,尤其在职校,作文教学更是步履艰难。当前国家大力倡导发展职业教育,职校教学改革也在轰轰烈烈地展开。职校作文教学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并以此为契机,探索作文教学的新方法、新模式,彰显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本文对职校作文序列化教学作了深入的思考,并在实践中进行有序训练,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职校作文    序列化   有效教学

一、职校作文教学现状

(一)学生写作的无序性:职高学生大部分文化基础较为薄弱,语言能力较低,对学习的兴趣不浓,信心不足,畏难和厌学情绪较严重,个性差异显著,成长背景复杂。有些学生思想早熟行为接近成人,进入职校后很难给自己正确定位,抱着混三年拿张毕业证书的想法,这部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几乎为零,阅读困难,写作的内容更是让人哭笑不得。在写作上表现为内容空洞,胡编乱造;格调不高,满足于吃喝玩乐的追求与描述;语言贫乏,淡而无味,甚至出现无厘头式的语言;文章结构混乱,颠三倒四,东拉西扯;文体意识不强,表达困难,不知所云。

 (二)教师指导的无序性

虽然教材配有相关的写作训练系列,但实际上由于职校学生不愿不肯写作,再加上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一,因此很多教师空有作文教案,真正有序实施的少而又少,大多呈现无序状态,兴之所至,信手拈来,随意得很,甚至无教学计划,无实践方案,无资料积累,无整理反思。

总之,职校作文教学呈现这样的怪现状:教师教得迷惘,学生写得厌倦;教师职业倦怠严重,学生厌学情绪日增。

二、职校作文教学序列化的思考

 (一)素材积累的序列化:

 l、摘录:要求学生认真摘录好词好句,名人名言。方法虽很老套,但日积月累,必定有助于写作。教师可以以“每周一句”的形式抄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理解后记在摘录本上。

2、笔记:要求学生勤写笔记,学习心得、思索偶得,片言只语皆可。巴金说:“只有写,你才会写。”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笔的勇气,尽可能地发现学生写作中的闪光点,要像藤野先生圈点鲁迅的课堂笔记那样一丝不苟。这样学生才会信任教师,才会重视记笔记。

3、随笔:要求学生每周一篇,文体不限,内容充实结构完整。古今许多很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主张训练作文要多放手,少拘禁。欧阳修说:“作文之体,初欲奔放。”谢枋也说:“凡学文,初要大胆,终要心小。”刘国正也一直主张让学生写“放胆文”,“让学生海阔天空地想,自由自在地写------这种放胆文,也许不怎么合乎写作的规范,但是有利于多种因素的综合表现,有利于活跃思想和发展个性,往往爆发出才华的火花。”放飞学生的心灵,给学生广阔的天地。

 (二)文体训练的序列化

高一阶段:重在训练记叙文的写作,明确记叙文写作的基本标准:充满生活气息,洋溢真情实感,张扬个性表达自我。朱光潜说:“如果有几个人同做一个题目,说的话和那话说出来的形式都大半彼此相同,看起来只觉得‘天下乌鸦一般黑。’”当前的高考“套话作文”应该引起师生的共同警觉。职校生没有升学的压力,教师应该引导他们抒写性灵,展现自我。

因此,这阶段重在唤醒学生因中考应试而麻木浮躁的心灵,让他们从中考落榜所带来的不良情绪中走出来,释放自我,自由自在地说想说的话,写想写的事,不加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也不讲写作技法之类,目的在于亲近学生,消除师生隔阂,给他们一个自由空间,让他们敞开心灵.接纳外界。同时放低作文的标准,只要学生愿写肯写,教学目的就完成了一半。写作形式多样,力求贴近学生,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和写作兴趣。

高二阶段:重在训练常见的几种应用文写作,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这几种应用文的基本格式,以备就业之需。这阶段重在训练日常应用文写作,包括个人简历、求职信、应聘信、请假条、演讲稿、解说词等。同时结合各自的专业特点进行专业化写作,比如计算机专业,教师可指导学生设计制作网页,设置博客日记;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论坛式讨论,并请学生把作业发到教师的电子邮箱,也可以浏览彼此的博客空间。比如烹饪专业,教师可指导学生设计充满诗情画意具有文化内涵的菜名,请学生写出某道菜肴的具体制作过程,以美食林的方式集体发布到学校网站。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结合学生各自的专业特色,激发学生的表达冲动,让他们懂得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议论文训练重在一事一议,只要求学生能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议论文的题材应来自学生的生活,让他们有话可说。比如观看电视节目--“校园视线”后评点一下晚会的内容、形式以及成败;汶川大地震后学生踊跃捐款,教师就可以让他们谈谈心里的感触;针对频发的“校园暴力”,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谈谈如何处理同学间的摩擦,如何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

 (三)思想情感的序列化:

新课改背景下的作文教学,应该呼唤真情的回归,鼓励性灵的飞扬,提倡自由自在地抒写,充分表达学生的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并在写作中进入感性与理性水乳交融的境界。职校学生普遍没有学习的重压,课余生活异彩纷呈,这就为写作提供了源泉。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有序地引导学生开启写作的大门,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写作素材。

1、结合教材,关注自我--“我很重要”

结合教材进行写作训练。学生学完一篇新课文,教师就可以趁热打铁,进行各种形式的写作训练。比如学完老舍的作品《我的母亲》后,就可以设计几个问题,对学生进行现场采访,请学生说出自己母亲最喜欢的颜色,最喜欢吃的一道菜,最喜欢从事的职业,最向往的生活方式,闲暇时最喜欢做的事,对子女最常说的一句话,她的口头禅,她最美的一面等。也许会问得学生一惊一乍,或哑口无言,或低头沉思,或迟迟疑疑地回答母亲最喜欢的菜就是那盘最不受家人喜欢的菜,此时此景就是最佳的教育时机,引用几句名言,再读上一篇《妈妈最爱吃鱼头》就水到渠成地完成感恩教育。同时介绍现场采访的特点,让学生设计好问题回家采访父亲,写一篇采访录。

从关注自我角度还可以做更多的尝试:

给自己取一个别致新颖的网名,要求结合已学古诗文,并用简短的语言说明这个网名的含义。

给自己画一幅简笔画,要求突出自己的外表特点,并用幽默的口吻介绍自己的性格、爱好、特长,做到图文并茂。

给自己写一篇自传,时间跨度为出生到高中,选择有趣的典型事例,可拟题为:第一章  呱呱坠地;  第二章  童言无忌;  第三章  幼年记事;    第四章  走过中考;    第五章   青春无悔。

给自己写一份人生规划或用想象性的文字描述今后的生活。可拟题为:我的第一份工作、理想中的爱情模式、我所向往的生活。

2、关注生活--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教师经常谆谆教导学生要关注身边人身边事,要用心感受生活,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要时时体悟人情世态,要领会生活的真谛。然而,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如何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人身边事呢?陆游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只有经过创作实践,经历过创作的艰辛,积累起丰富的创作经验,才能明了创作的得失,才能体会学生写作的无奈、痛苦。新课改以后,教师纷纷拿起笔以身作则,写“下水作文”示范。如庆祝教师节征文,教师就可以用暑假空荡荡的校园给教师内心的触动,写成《空荡荡的教室空荡荡的心》来说明教师的职业价值;如以电视连续剧《神探狄仁杰》中的台词“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花园,只是景致不同,有的荒草丛生,有的花团锦簇”为出发点,写成《春在心中何必踏春》;学完《琵琶行》之后,教师就可分别以“枫叶荻花秋瑟瑟”、“春花秋月等闲度”、“夜深忽梦少年事”为小标题来写不眠之夜汹涌而来的思绪;还可以校园花坛边一只蜗牛为例谈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告诉学生放慢生活节奏享受自然美景,陶冶情操获得心灵的自由与宁静。“下水作文”让学生明白写作并不神秘,只要经常留意生活中的点滴,小处着眼关注细节往往能成就佳作。

说明文写作训练更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为例,结合本校校徽,引导学生说明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学了《景泰蓝的制作》,就可以“怎样泡方便面”为例,引导学生说明要讲究顺序。生活处处是学问,语文处处皆生活。

3、关注社会--我看世界

职校大多实行封闭式的准军事化管理,学生的生活空间有限,视野狭窄,比起课堂教学,报刊杂志和新闻媒体对学生的影响更显著更有冲击力。因此新课改背景下,作文教学更要与时俱进,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源,及时收集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

(1)及时关注社会热点,把社会热点引进课堂,这比空洞的说教更有现实意义。”当孟祥斌舍己救人英勇牺牲的时候,教师就可充分利用当时《金华晚报》上登载的纪念孟祥斌的诗文,选取容易让学生理解的诗文,配上孟祥斌的追悼会照片,制作一辑纪念特刊----一个人感动一座城,进行阅读与写作训练。师生一起含着热泪朗读,读完后稍作点拨,学生立即写出自己的纪念文章来表达内心的震撼和敬佩。这样的文章情真意切,毫无做作之态。再比如今年的国庆大阅兵,要求学生观看后写一篇《中国的大阅兵想告诉世界什么》,让学生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完成。因此,时事短评、热点追踪、我最喜爱的电视栏目等都可以成为写作的内容。

 (2)化零为整,集中突破。比如以怎样开展一项大型活动为题,以学校六十周年校庆为例,从确定校庆主题,先期筹备,校庆系列庆祝活动等事项中,指导学生以东道主的身份练习写通知、邀请信、请柬、一句话新闻、贺信等;指导学生以解说员的身份练习写解说词.向来宾介绍学校的简况;指导学生写校庆晚会的节目串联词,并与教师写的串联词进行比较。这样的方式别开生面,学生虽然用笔生涩但热情高涨。

小结:职校教师应充分认识高中新课改的重要性,决不能置之度外。在这场被称为“建国以来改革力度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教育变革”中,职校教师应及时改变传统教育理念,给学生设置真实的写作环境,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积极有序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喜欢拿起笔去品尝抒写性灵、表达自我的喜悦。

参考书目:

朱昌元  《穿越语文丛林》 

孟石平  《浅谈语文教学激趣法》

笪佐领  《走进高中新课改--语文教师必读》

彭干梓  《中国职业教育走进新的发展阶段》

 

胡梅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