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语文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2016-6-20编辑:互联网

 第五册

白杨礼赞(一)  

设计人:朱倩

教师寄语:一个人只有有了坚强的意志,才能创造惊人的奇迹。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字词。

2、初步体会文章感情,理解文章内容。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了解作者

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2、写作背景:

《白扬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的斗争,一次次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扬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感情的表达比较储蓄。

二、明确目标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据拼音加汉字:

地壳_____秀颀_____婆娑____主宰____恹恹____晕圈_____锤炼________大毡子_____坦荡如dǐ_____无边无yín  旁yì   斜出

2、释题:文章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3、速读课文,标出相关语句,找出本文的抒情线索。

4、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赞颂了白杨树不平凡?

四、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读第1节,思考:本节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自由读2-3节,要求找准表现以下内容的词句:

A、黄土高原的特点:              

B、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           

C、见到白扬树时情绪的变化:         

3、再读第2节,思考:描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五、当堂训练

揣摩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1)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

(2) 这时你涌起的感想,也许是"雄壮" ……

白杨礼赞(二)   设计人:朱倩

教师寄语: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

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2、理解象征、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导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1、简介作者。

2、作者在铺陈赞颂白杨树前先写黄土高原的景象,勾勒了一幅雄浑、辽阔、苍茫的画面,目的是什么?

二、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研读第5段

(1)学生朗读本段,其他学生听读,并画出文中有关直接描写白杨树的语句。

(2)思考下列问题

A、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B、文章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突出了怎样的特点?

C、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文中词语回答。

2、研读第7段

(1) 师(或生)朗读本段,(其他)学生边听边标出文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

(2) 思考下列问题

A、在本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赞美白杨树?采用什么手法?

B、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C、这一部分连用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如何逐步;加深的?

(3)自由朗读本段,体会排比,反问的表达作用。

3、齐读第8段,明确象征意义

象征:在写作过程中借助某一个"物"来表达一种特殊意义的技法,其基本作用:托义于物,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4、研读第9段,思考:作者将白扬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你认为本课最鲜明的特色是什么?试着用你最欣赏的写法写一段文字。

四、总结全文,谈一谈学习本课后的收获。

 

钟琴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