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幽径悲剧(季羡林)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
心。
2、学习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学习重点:目标2
学习方法:朗读、研读、合作交流
课时计划: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偶像。当偶像毁灭后,我们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是“痛不欲生”之痛!是“恨之入骨”之恨!燕园中的那条幽径边的古藤,是季羡林老先生人生真的偶象,是他人生美的寄托。偶象死去,寄托消逝,情感可想而知。有人说,“悲剧”就是美的毁灭,越美的东西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让我们认真去面对这场悲剧--“幽径悲剧”。
二、阅读主场
(一)教师范读课文,酝酿学生阅读本文的感情。
(二)问题讨论:写“悲剧”,首先要揭示悲剧主角“古藤萝”的美。作者是如何突出地写古藤萝之美呢?(理清文章思路,自己思考,小组交流,班上发言。)
要点:作者并不是一下笔就写古藤萝之美,而是运用层层铺垫的方法,先写曲径四时之美,为写古藤萝之美蓄势。
(三)学生研读3-6段,弄清作者是如何写四时之美的。(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点拨。)
先交代幽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的环境,然后从“山上”“湖中”两方面写景物之美。
写山上之美,按时间顺序,从“春天”写到“夏天”,再写到“秋天”,突出“总有翠色在目”。
写湖中之美,着重表现夏天“绿叶接天,红荷映日”的“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
再分写山上与湖中的春夏秋三季景象的基础上,又用一段文字合写冬天景象,突出“白雪覆盖”,松柏“绿色更加浓烈”,“还有翠竹相助”的一面,着意表明虽是隆冬却并无“萧索”之感。总的看来,写幽径之美,更注重表现浓烈勃发的生机。
(四)学生研读7-10段,弄清作者是如何写古藤萝之美的。(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点拨。)
先侧面烘托(与幽径的其他“神奇的东西”相比,与燕园的其他藤萝相比).
再围绕“最有特色”作正面描写:“盘曲而上”之形,“蓦的”扑鼻之香,“万绿丛中一点红”之色,“袭入耳内”的蜜蜂之声。(有形有色有声,可观可闻可嗅,使藤萝形象立体化呈现在读者面前。)
接着议论抒情:它成为“我在悲愤、惆怅之余”的“唯一的一点安慰”。(无论在客观世界的燕园,还是在主观世界的“我”的心灵,都占据着唯一的不可代替也无可代替的地位。)
(五)学生重点研读11-17段。找出描写古藤悲剧的语句,体会描写中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产生了怎样的效果;找出强烈抒情和深刻议论的语句,体会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点拨。)
着力描写古藤萝的惨状,采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的情景,把悲剧的效果表达得十分强烈。
作者深感社会对于“愚氓”毁灭美丽的现象还没有引起起码的重视,呼吁社会群体爱美护美意识的提高。“我自己的性格制造了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且将“永远永远地背下去”,是“我”将永远不放弃揭露悲剧,维护真、善、美的责任,一个倔强的老人,表现了矢志不移的决心。
(六)学习小组根据老师的提示感受本文的主要写法和语言特色,并在班上举例交流。
主要写法:
浓墨重彩的描绘与酣畅淋漓的抒情议论相结合。
语言特色:
精炼、纯粹,通俗而又雅致。从用词上说,在大量的现代语汇之中,兼用一点文言语汇。从句式来说,多用对偶和一般整句;即使是一般散句,于变化的句式中,也显出一种严谨。
三、阅读尾声
(一)师生合作研究“探究练习一、二”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词句积累(抄在积累本上)。
等闲视之 翠色在目 相映成趣 凄清 潋滟
抖擞 毛骨悚然 猬集 浩劫 萧条
鲁殿灵光 万斛闲愁 闲情逸致 人间沧桑
月白风清 林林总总 愚氓 大千世界
(四)布置作业。
按照家长指定的内容,抄写文中的好词好句。以“不让幽径悲剧重演”为题,写一段文字。
周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