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鉴赏《雨巷-戴望舒》(人教版选修教学案例)

发布时间:2016-4-21编辑:互联网

 雨   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因病逝世。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赏析】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在艺术上,本诗也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它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全诗还回荡着一种流畅的节奏和旋律。旋律感主要来自诗韵,除每节大体在第3、6行押韵外,每节的诗行中选用了许多与韵脚呼应的音组。诗中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也强化了音乐效果。正如叶圣陶所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戴望舒幼年患有天花,容貌因此被毁。1928年发表诗歌《雨巷》震动文坛,获得“雨巷诗人”美誉。但这并没有使诗人得到他苦恋的意中人--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的心。几经辗转,施绛年虽同意和他订婚,但也提出了条件:戴望舒必须留学回来才能结婚。1932年诗人去法国,1935年回国,此时施绛年已嫁作他人妇。诗人痛苦之下,找到施绛年,以一个巴掌结束了自己长达8年的苦恋。

 【赏析】

      戴望舒是三、四十年代活跃在我国诗坛的“现代派”诗歌的首席人物。这一路诗风虽然与李金发式的象征派有连带关系,但从艺术上说,戴望舒以及后起的一批诗人较前者有了更大的发展。这种发展表现在诗歌形式和意味上就是更纯粹,也更具有透明性。某些诗人不满于象征派食洋不化的状况,有意将东方审美性格与西方现代主义融会贯通,在东西方诗风的交汇点上写出中国式的“现代派诗歌”。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诗歌的代表作。这首诗使我们想起南唐李璟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这种淡淡的惆怅和甜蜜的感伤显然是属于东方型的,但戴望舒只是取来了这一古典意象,他为这一意象注入了现代主义的风神,使之超越了直观性质,成为现代人寂寞彷徨心态的象征,整条雨巷就是迷惘孤寂的人生之路。

     戴望舒对法国象征主义是有深入研究的,魏尔伦对诗歌音乐性的强调给了他深刻的启示。对音乐性的追求几乎成了他使诗达到纯粹的重要手段。这种唯音乐的追求,教我们在一种迷蒙悦耳的旋律中摆脱了诗歌字面的纠缠,而进入一种音乐的幻觉状态;“雨巷”里流出了纯粹的音乐,它清澈而柔软地荡开来、荡开来。。。直到把我们轻轻地“收”了进去!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诗中“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具有双重含义。一是实指,一是一种不可即的纯洁理想的象征。诗人的用意是在后者,但不妨碍我们执着于前者,这就使此诗对更多的读者具有了可感性。这里的象征是“音乐化的象征”。

     这首诗的音乐性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诗歌的情调是音乐性的,抽象、纯净、理想化。它恍惚、朦胧,犹如一段难以言表的旋律。这是抽象的诗人心率的运动,是无具体内容的纯粹形式。它的情绪仅存在于我们的解释之中,如此诗的象征性内容不过是我们从旋律中体验到一种哀怨的太息、失落的惆怅而已。其次,此诗运用了回旋式的旋律和和声。这种旋律和和声是诗人的“精神动作”,密度很高的回旋与和声,正如诗人徘徊忧郁的脚步,那么漫长,那么没有出路。悠长--悠长,寂寥--寂寥,丁香--丁香,哀怨--哀怨,彷徨--彷徨,太息--太息,雨巷雨巷雨巷雨巷。。。这种同律的反复,一次次渗入我们的心,似梦似幻,使形象变得模模糊糊,而情绪却在这一片雨雾中具有了质量感。这和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魏尔伦们的诗歌审美感受是一致的。再次,全篇诗被导入统一的“江阳辙”中,诗人注意了韵音发音时口型的变化和共鸣效果,主要元音是a,具有回荡不息的感觉。这和音乐的物理属性、生理属性、心理属性是吻合的。特殊的音响成了基本因素,更容易唤起我们的联想、联觉,并使之具有了时间性和运动性。音乐性主题也在这统一而连贯的韵律中呈现出来,它不再是描写性的而是纯粹表现性的。在这种一贯到底的韵律中,仿佛一个寂寞而固执的灵魂默默彳亍着,他等待着奇迹的出现,一切都不能教他转过头去!而他等待的东西又是那般渺茫!

      这首诗的突出成就就在于这种至强的音乐性。你只能反复轻吟,把握它旋律和和声的内在奥秘。什么时候你忘记了此诗的象征性内涵,而沉迷在一种和谐颤动的乐音中,你就赢了!反之,你会为“象征”所累,体会不到诗人真正的用心。严格地说,这首诗是不能撰文鉴赏的,一切解读都只能破坏它的效果!只不过我们是在困厄中不得不动用了这种鉴赏的文字形式。音乐,人类伟大的奇迹,你那不可言说的奥秘告诉了诗人,现在,告诉我们吧!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愁怅朕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居“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认为不能这样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第二,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郭海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