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鉴赏--《再别康桥-徐志摩》(人教版选修教学案例)

发布时间:2016-7-9编辑:互联网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

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桥的柔波里, 

我甘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作者简介】

    徐志摩 (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赏析】

1、 诗人把“康桥”视为“难得的知己”,“生命的泉源”,精神依恋之故乡”,《再别康桥》选取康桥有代表性的景色构成意象来表达他对母校的热爱和依恋。

    一是“金柳”,河畔的柳树,被夕阳染成金色,像盛妆的新娘,艳影倒映在剑河的波光中,也荡漾在诗人的心头。

    二是绿油油的“青荇”,在康河清澈的柔波中,似在向诗人招手,诗人也甘做一条这样的水草。

    三是“清泉”,在榆荫下像是天上的彩虹,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四是:“长篙”,撑着满载星辉的小船,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去寻梦,去放歌。

    2、意境美:

    “但我不能放歌”,多情自古伤离别,“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从夕阳西下,到满船星辉,诗人在康河已留连多时,但终有一别,还是轻轻的来,轻轻的走,悄悄的来,悄悄走吧,连夏是虫也为我沉默,免得离人更伤感。挥一挥衣袖,悄悄地再别康桥。

    诗第1节,三次用“轻轻”,后两节,三次用“悄悄”,更加渲染了不忍离别而又不得不别的气氛,产生了轻柔飘逸之美。

    3、《再别康桥》结构美:

    全诗7节,每节4行,每行6至8个字,双行首字都低一格,诗句均齐中又有变化。

    4、音乐美:

    节奏每句多为三拍。用韵细密精巧,产生了和谐回环之美。

    全诗的韵,是双线交织或勾连的。节内双行各自都押韵,基本上每节换一韵。

    单行则比较灵活,有的在节内押韵,如第6节单行的“放歌”同“沉默”,与双行的“笙”同“康桥”交错编排;有的节与节之间前后勾连,如第1节的“招手”,与第2节的“金柳”,第2节的“艳影”与第3节的“青荇”。

    双行与单行之间有时也前后承接相联,如第4节末行的“梦”与第5节的开头的“寻梦”,第5节末行与第6节首行的“放歌”,第6节两个“沉默”的顶真,第1节与第7节首尾的反复和照应,都构成了音乐的美感 

这首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 

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 

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 

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 

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 

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 

一篇。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 

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 

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 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 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 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 “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 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 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

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 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 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 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 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 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盘过一次,又何 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 

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 

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 

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 

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 

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 

rhythm)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 

你得拿来澈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 

)。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 

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 

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 

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 

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郭海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