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花语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的单元设置是按照讲读、自读两个方面安排的。显然,编者的目的是:通过教师对讲读课的精讲,让学生学会阅读同类文章的思路和方法,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把知识迁移到课内自读课中去,使所获得的知识化为能力,最后能独立运用知识阅读课外读物,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因此,语文自读课课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及实践就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会学生自学是教师的根本职责。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自读课的根本目标是要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一种自读课课型的教学模式-“自读六步式”,即在自读课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指导下,进行自读、自学、自练为主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六步程序是:导学-自读-质疑-点拔-互动-实践。
(1)导学 自读课开始,教师运用2-3分钟的时间巧妙导入,导入的形式可以多样,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进入自学状态,激发自学兴趣。只有具备强烈的求知的兴趣,才会在自读中产生良好的心理条件,推动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趣”出发,以激为触发点,激而成趣。激趣导学的方法可以情激趣、以疑激趣、以故事谜语激趣、以多媒体激趣等。
(2)自读 。自读实际是学生根据老师设置的学习目标独立阅读课文,探究问题的过程。它包括学生的一切自学行为,如默读、动笔圈、点、画,使用工具书查字典、词典,给生字词注音、解释,找出课文的关键词语、精彩语段,做笔记,理清课文的脉络,辨析课文的体裁,提出疑难问题等一系列的活动。这实际上是学生深入课文内部,感知材料、训练语感的过程,是自读课的核心环节。
(3)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了然于心,对知识掌握牢固。旧的教学程式,往往是教师理解文章之后向学生提问题,学生围绕老师的问题回答,有时甚至只是教师的“满堂灌”,“一言堂”,久而久之,学生兴趣减退,效率降低,能力的提高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消极变为积极,只有质疑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质疑就是要学生提出问题,提出有质量、有价值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反复研习课文,积极思考、理解、分析、比较、推理、判断,从而在反复的研习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鼓励学生先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大家积极思考、解答,教师表扬鼓励,这样,学生提问题的热情就会越来越高涨。然后积极鼓励学生钻研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做比教师的主动提问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4)点拨 。这是学生在自读学习中,探索问题时思路贫乏或进入“死胡同”的时候,教师予以启发、诱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教师在点拨启发学生过程中,要传授一些自读的方法,如面对一篇自读课文,告诉学生学会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去设问,即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是怎样写的等,回答了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就理解了此篇课文之纲,掌握了打开自读课文之锁的钥匙。
(5)互动。 这是指在课堂自读过程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使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之间互动起来的过程。 互动环节在自读课文学习中表现为师生交流、学生之间讨论辩答,协助学习。小组讨论是互动教学程式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它最能体现建构意义理论中关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个环节里,学生围绕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当然包括教师在点拔启发中补充的问题)展开讨论。形式可以先小组后集体。小组讨论,往往是前后四人为一组,每个成员均必须发表自己的见解。集体讨论时,可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轻易给结论,较难的问题,教师也只是加以适当的引导点拔,尽量由学生自行解决。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在互动环节中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讨论氛围。
(6)实践 。通过自读,学生开拓了视野,学会了自读的方法,训练了技能,培养了语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规律,学生就可以将这些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如学会摘录词句,平时就可以养成边读书边摘录的习惯。学会了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阅读思路去阅读文章,学生在课外阅读报刊杂志、小说名著时,就会知道怎样进行阅读。
“自读六步式”教学模式是我在自读课课型教学实践中的一种初步探索,虽经实践试验,感觉适合学生的实际,但还须不断完善、修正。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先进教育理论,吸收本学科教改前沿的科研成果,摸索出适合于学生实际的语文教学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历练、改进。“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