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2016-9-3编辑:互联网

 1.《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一、导语引入

   《红楼梦》是明清四大长篇小说之一(其他三部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古代小说发展到《红楼梦》,标志着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达到了辉煌的顶点。《红楼梦》的这一光辉成就吸引了一大批学者去研究它,后来形成了一门学问,叫“红学”。有人戏言“一部《红楼梦》养活了一大批人”。其实“红学”并不神秘,如果立志研究它,我们也可能成为“红学家”。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表明我们班的“红学研究”正式起步了。

   学习这一课,单元学习的重点是“鉴赏古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我认为这里的语言,既包括人物对话语言,也包括描写语言。要把握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不要忘了宁国府上房的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从“世事”“人情”上找到解读的途径。

   二、整体感知

   (一).检查预习情况。

   1.这个片断中主要写了哪些人?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回答:

   ①详写的人物──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等;

   ②略写的人物──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和贾氏三姊妹等;

   ③实写人物──贾母、王熙凤等;

   ④虚写人物──贾政、贾赦等;

   ⑤单独写的人物──贾宝玉、王熙凤等;

   ⑥群体写的人物──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迎春、探春、惜春等;

   引导学生总结这样写的好处:突出重点,变化多姿。

   2.了解这些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出示贾府人物关系表)

   (二)这么多人物,如果一一介绍出来,一定会很散乱,也很罗嗦。曹雪芹用的是一个什么办法呢?

   提示:把全部人物介绍放在林黛玉的视角中去写,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和内心感受呈现出来。

   (三)读了这个片断后,印象最深或者说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些内容?

   王熙凤出场 贾宝玉出场

   三、合作探究

   1.老师作鉴赏示范

   ①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

   连续用几个“半旧”看似平常,实际大有深意,为何不是“全新”?为何不是“全旧”?

   赏析:“全新”给人的感觉贾府是一个暴发户,“全旧”给人的感觉贾府是一个破落户,半新不旧正是贾府的现状。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佐证。

   ②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林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宝玉问黛玉:“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赏析:回答贾母以后,林黛玉感觉有点失口,所以回答宝玉时迅速改了口,紧扣开头“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寄人篱下,为人谨慎。

   体会:在文学作品中有矛盾、反复出现、突然变化、没有说完等等语言细节处往往是欣赏研究的突破口,我们应该抓住不放。

   方法:①抓住特征定好点,②去掉原文看一看,③前后换位作比较,④瞻前顾后寻根源。⑤.利用积累找佐证,⑥借鉴他人学经验。

   2.集中鉴赏王熙凤出场片断。重点仍然是人物形象和语言。

   要求:

   ①朗读“一话未了……王夫人一笑”。

   ②自己选择一个专题(或者叫一个鉴赏点)。

   ③交流时先介绍鉴赏点。

   四、交流成果

   要求:

   根据鉴赏点在课文中的位置先后排列出交流的顺序,选点在前的先发言,请同学们倾听他人的研究成果,可以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在鉴赏中引导学生注重体验。

   提示:

   ①王熙凤出场(人未到,笑先闻):在贾府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②王熙凤的肖像(珠光宝气,极力铺陈):穿着俗气,内心空虚;外表美丽,实际刁钻狡黠。

   ③贾母对王熙凤的态度(破落户,凤辣子):宠爱有加。

   ④王熙凤对林黛玉的评价(标致人物,嫡亲孙女,拭泪而笑):阿谀贾母,讨好三春,吹捧黛玉,狡猾虚伪。

   ⑤王熙凤吩咐佣人(只管告诉我):暗示黛玉,地位特殊。

   ⑥王熙凤找缎子(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表面关心黛玉,暗地讨好姑母。.

   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行为和每一点看法;教师不下结论,重在引导,及时点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感。消除学生学习任务中的负担感,让他们获得的只是成功的喜悦。

   五、总结对话

   1.从下面选择一个开头, 给王熙凤作一句话评价。

   ①贾母眼中的王熙风是一个…

   ②王夫人眼中的王熙凤是一个……

   ③林黛王眼中的王熙风是-个……

   ④我眼中的王熙凤是一个……

   2.给《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说一句话。

   3.和同学们交流文学欣赏经验。依据这个经验在下一节课欣赏“贾宝玉出场”片段

2.《祝福》教学设计

一.

二、导入

鲁迅先生曾在《灯下漫笔》中将中国封建社会概括为两个时代,在《狂人日记》中他说:“中国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在浸透了封建文化的环境当中生活着的中国百姓,不敢对生活有什么奢求,他们只求生能存命,死后安魂。可就是如此可怜的要求,也被社会冷漠的拒绝。这即所谓先生所说“想做奴隶而不得”。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的爆竹声中,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女人,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历史上!今天,我们一起来看鲁迅先生的《祝福》。

三、1、提问:小说的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几个部分?(有些同学可能会和小说的三要素等概念混淆,应加以分清。)

明确: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要求快速浏览小说,划分出情节结构。(很多同学会将本道程序和一般的划分层次等同起来,应引导其分清不同。)

明确:⑴序幕:     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⑵结局:     寂然死去

⑶开端:     初到鲁镇

⑷发展:     被卖改嫁

⑸高潮:     再到鲁镇

⑹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四、提问:本文在叙述方法上有什么特点?这种叙述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倒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形成了一股浓厚的悲剧气氛,可是,这样的一个悲惨结局非但没有人同情,竟然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甚至被骂为“谬种”,这就造成了一系列的悬念:祥林嫂是什么样的人?她为什么会落到这样的境遇?她为什么会得罪鲁四老爷?……

提问:运用倒叙的方法一定要注意衔接,文中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明确:“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五、思考:找出文中关于祥林嫂的三处肖像描写,比较它们的异同,om.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