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课文教学。如何理解课文内容,传统教学的方式是老师分析课文,讲解课文,学生听讲。这种方式有两个问题,一是教学只见课文,不见生活--老师只分析课文,不触及课文反映的生活;学生只理解课文,只理解语言文字,不品味课文反映的生活,不体味语言文字反映的生活。二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导致学生被动学习,只接受现成结论,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新课程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主张,但自主变成了自流,合作变成了表演,探究变成了摆设。为什么会这样呢?关键是自主合作探究改变的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没有改变课堂教学的内容,课堂依然是就课文分析课文,没有品味课文反映的生活。要知道,生活是课文、语言的本源,课文反映生活,课文来源于生活,那些只分析课文不品味生活舍本逐末的方法是不可能凑效的,是必然受到客观规律惩罚的。因此我们要转变思想,不要把课文只当作文章来学习,而要把课文当作生活来学习,创建阅读课文就是阅读生活,理解课文就是理解生活,学习课文就是学习生活的教学体系,解决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应怎样阅读生活,感悟生活,把课文当作生活来学习呢?
多年来,我一直研究语文教学,终于摸索出一种经得住实践检验的阅读生活感悟生活课文教学方法。此法本着以生活为中心的理念,围绕“生活”二字组织语文教学,安排课堂教学过程,通过理解生活来理解字词、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写作,学习作者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更有利于读写教学结合,因为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不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表现生活就不会听说读写。下面我就分步说说阅读生活感悟生活语文教学的一般程序。
1、对应生活,学习词语,从学习字词起就开始阅读生活感悟生活。具体做法是把生字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想象再现出来,激活生活体验,再参照词语解释把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用另一种表达方式(必须和词语解释不同)说出来自己“解释”一番感悟生活,并判断自己“解释”是否准确。这样学习词语不再只见词语,不见生活,不需死记硬背词语解释。如学习“月朗星稀”,先引导学生把“月朗星稀”的生活情景想象再现出来,激活生活体验,激活学生心灵,再参照解释“月亮明亮,星星稀少”用自己的语言把“月朗星稀”的情景说出来自己“解释”一番体验生活品味生活,并判断自己“解释”的准确性。这样对应生活创造性地学习词语不需记忆词语解释却胜过记忆词语解释,因而不再枯燥无味,相反其乐无穷。
2、通过想象联想,再现课文反映的生活,阅读生活,品味生活,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结构层次。具体做法是:从布置预习开始就提出两个自主探究问题“课文反映什么生活”和“课文怎样反映生活”,要求学生驰骋想象再现课文反映的生活情景,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课文反映的生活情景,把课文诠释成生活,把课文当成生活来阅读,阅读课文反映的生活,品味课文反映的生活,完成预习,然后在课堂上分别交流探究这两个问题,让课堂沉浸在生活的气息中,对话交流生活体验,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学习作者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下面以《孔乙己》的教学为例,先说说如何阅读生活感悟生活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说说如何用这种崭新的方法来完成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进行课文教学,我有我的一整套固定教学思路,先是通过预习让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把课文内容诠释成生活,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课文反映的生活情景,准备在课堂上交流;然后进行课堂交流,共同感悟课文反映的生活情景,共同品味课文反映的生活情景如下:孔乙己科举失败不能进学却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好喝懒做自欺欺人的生活情景;孔乙己到处被人嘲笑被人欺凌被人摧残的生活情景;科举时代的社会生活情景,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对整个社会造成深深毒害的情景;作者对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深刻批判的情景。交流探究这些生活情景后,再追问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具体感悟文章反映的生活,具体理解文章反映的生活,进而理解文章内容和结构层次。如孔乙己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孔乙己几次来到酒店,每次到店时的生活情景是怎样的?短衣帮嘲笑孔乙己的情景怎样?“我”对待孔乙己的情景是怎样的?小孩对待孔乙己的情景是怎样的?丁举人打折孔乙己的腿的情景是怎样的?孔乙己悲惨生活的根源是什么?总之,这些生活情景弄清楚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和结构层次也就不言自明了,只需水到渠成地总结一下即可,不必灌输课文内容和结构层次给学生。更为有益的是,这样教学能促进学生观察生活,分析生活,学习认识生活表现生活,因为品味生活感悟生活理解课文时学生能自然看出作者观察生活分析生活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水平和方法而自觉学习的,会潜移默化受到熏陶的。这是只见课文不见生活的课文教学法所无法企及的效果。
3、感悟生活,品味生活,理解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理解课文写作。探究“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结构层次之后, 应该到第二课时探究交流“课文怎样反映生活”了。《孔乙己》是一篇小说,其反映生活的方法预设交流要点如下:1)课文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的方法来反映生活的。这是小说反映生活的基本方法。孔乙己是清末一个下层知识分子,是封建科举教育的牺牲品。他苦读半生,热衷科举,一心向上爬,在“四书”“五经”中耗尽了年华,却落到穷困潦倒的地步。作者借助这个形象深刻批判了封建教育、封建科举和封建社会,反映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对整个社会的毒害至深。教学到此时,老师先追问学生:课文是怎样塑造典型人物反映生活的?接着探究后请学生回答:作者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反映孔乙己穷困潦倒、好喝懒做、自命清高、自欺欺人的生活。第二次追问:孔乙己外貌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学生回答和分析“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一外貌很典型,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的贫困潦倒和好喝懒做。第三次追问:孔乙己说话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请学生回答:“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透露了封建教育的陈腐,反映孔乙己深受封建教育的毒害。最后追问:孔乙己哪些动作神态给你印象最深?学生探究后回答:他第一次到酒店“排”九文大钱,最后一次“摸”四文大钱,他教“我”识字和给孩子们吃茴香豆时的动作和神态等。 2)、课文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反映生活。提到这个方法时,老师就追问学生:课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学生探究后请学生回答:一是孔乙己“第一次”与“最后一次”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对比,反映孔乙己穷困潦倒、死要面子、怕人嘲笑、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二是科举考试的失败者与获胜者的对比,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三是邻舍孩子与大人对待孔乙己的不同态度对比,反映封建文化教育使人们逐渐丧失良知和仁爱而变得冷漠无情。总之,这篇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主要就这些,不必面面俱到再说了。也许有人说这些都是课文的写作方法,但我认为还是要改变说法,还是说反映生活的方法好,因为这是教学思想改变的表现;因为只见课文不见生活的课文教学法只提写作方法和写作特色,不提反映生活的方法,使学生产生一个特大的误解:好像作文是作者创造的,而不是反映生活的。这违背了客观教学规律,不利于培养学生写作反映生活的习惯。
张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