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澜沧民族中学朱永存(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6-4-28编辑:互联网

  摘要:课堂教学的效果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关键,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沉闷,缺少活力的现象,而活力语文课堂的构建能够有效地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活力课堂    教学效率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但是一直以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习惯了“我讲你听”、“我教你学”的教学模式。从备课开始,我们就不自觉地进入了这样一种状态:我怎么理解这篇课文,我怎么分析这篇课文,我怎么讲解这篇课文,我怎么设计这篇课文的讲解思路,然后怎么让学生跟着我的思路走,终究是个“我”字当头,是以“教师为中心”。接下去讲课,自然把这种状态贯穿在整个课堂中,逼着学生跟着教师的分析思路走,围着教师的“设问游戏”转。语文教学就这样循环往复着,久而久之,便走进了一个死胡同,原本应该最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竟成了最枯燥无味的课堂,原本应该最丰富多彩的语文学科竟成了最干瘪苍白的学科。因此,就会出现语文课堂上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样的语文课,学生听得乏味,教师上得无趣。这是语文学科的悲哀,更是我们语文教师的悲哀。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是我们的老师没有尽力,还是我们的老师没有水平,抑或是我们的语文学科真的是这么的难教?这些都不是,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老师上课的立足点没有改变,我们的教学策略没有改变,以往的许多改革,都是从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上作出的改变,没能彻底改变语文教学的以老师为中心的根本问题。因此,课堂看似很活跃,但没能真正充满活力,没有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而真正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课堂是充满活力的课堂。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呢?

一、活力语文课堂应该是科学、高效的人本课堂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目标的设计、教学的过程都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流程和科学的方法,让学生在在具体的一节课中学生能达到厚积知识,破难解疑,提高能力,高效学习的境界,同时,也给学生创造安全的学习心理环境,充分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亦即以科学高效的人本化课堂。

首先,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民主的态度组织教学,营造比较宽松的语文教学氛围。抓住语文的情感力量和语言艺术的特点,让学生把认知与情感合二为一,激发学生认知的内驱力,使学生主动学习;语文课堂上,教师不是居高临下,不是知识灌输,不是自我陶醉,而是引导学生阅读语文,感悟语文。其次,要沟通师生情感。教师热爱、尊重、关心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充分肯定,对他们语文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则热情地帮助、指点,以情育情,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三是以激励性评价为动力。教师要肯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参与活动,对语文教学活动所做出的贡献,肯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出的结论,赞扬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创新、发现行为和活动,使学生生活在鼓励中,在老师的赏识中发展语文素养。

二、活力语文课堂应该是能够有效整合并合理开发课程资源的课堂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富有智慧的老师是善于整合各种课程资源的老师,这必然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我们经常说文史哲不分家,就是告诉我们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要整合其他课程资源,为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罗密欧与朱丽叶》时,关于剧本的主题,学生比较难以理解,教师可以结合历史课当中的关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还有很多文言文的篇目,没有一定的历史学知识,是不可能准确理解作者的情感的。除了历史学科的整合之外,其他的学科资源在 中也可以很好地整合。白居易的诗歌《琵琶行》,鉴赏白居易对琵琶女美妙的琵琶声描绘时,可以结合简笔画,把琵琶女的琵琶声用声波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更加具体地感受和体悟到琵琶女琴声的美妙和当时琴声中蕴含的复杂的情感。事实上,语文和很多学科知识都能很好地整合起来,比如我们在欣赏美文时,可以配上优美的音乐,在音乐旋律的感染下感悟诗歌的情感。

三、活力语文课堂应该是自主探究的课堂(学生主体得到充分体现的课堂)

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实际上是为了改变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机械教学提出的,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式学习,就是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所以,我们理解的自主探究的课堂,应该是重视学生主体、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的课堂,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重视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能力。《项脊轩志》一文,如果就按照常规的文言教学方法和方式,课堂会显得枯燥乏味。因此,可以这样设定教学,先确定课文探究话题:情。以“情”字切入带动本课探究教学。课前给出话题“情”让学生写好《项脊轩志》书评,以便学生熟悉课文并在课中有话可说:课中围绕“情”字探究鉴赏课文内容和写法,并落实相关文言知识,课后(也可在课中)再写集句作文《世间情》,将话题“情”的教学迁移拓展。最后多向交流法学生对文章的“情”的把握,这样就能避免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

四、活力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课堂

语文课堂本应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场所,当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方法、统一的标准答案,往往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遏制了学生的天性。所以,新课程中,特别强调要尊重学生的天性,将课堂还给学生,于是,也就有了热热闹闹的课堂,有了满堂问答的课堂。虽说有的老师也努力将课堂向外拓展、延伸,但是始终还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表面上动起来了,骨子里还是封闭的思维,封闭的模式,还是学生最后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答案和结论。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思想没能真正放飞,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开放课堂。而通过老师们选择开放的内容,提出开放式的问题,采取开放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有效的链接了生活,链接了社会,课堂真正做到了由封闭走向开放,课堂才能不断的生成智慧,也才使得课堂具有了生命的活力。例如在进行作文课的教学时,我选用《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让学生展开想象,打破以往的固定思维,多方面立意,打破了以往人们对于这个成语故事的解读,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充分体现学生的思想。学生的心灵得到解放,想象丰富,拓宽了思维,很多学生的立意非常新颖,使得整堂课充满活力。

五、活力语文课堂应该是智慧生成的课堂

  “应试教育”的课堂,注重的是知识,而不是智慧;最终获得的只是知识,而不是智慧。我们今天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秉承了传统的知识为主的教育,是“塑造知识人”而不是“智慧人”的教育。知识丰富的人不等于有智慧的人,就好像我们说某某人学富五车,假如仅仅是拥有了丰富的知识而不能灵活运用,也就相当于一个小词典而已,甚至还不如一个词典,因为词典还有目录、页码,需要的时候就能找到,仅仅拥有一堆死的知识还不如一堆废铁。我们需要知识,我们更需智慧。智慧需要知识,但是知识不等同于智慧;知识可以生成智慧,但是知识生成智慧要有条件。要看用什么样的方法。用机械训练、灌输的方法,知识产生不了智慧的。语文学科更是这样,如果学生课堂上只接授了枯燥乏味的知识,而思维并没有活跃,心灵没有启迪,那么这些枯燥的知识对学生并没有多大的用处。而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巧妙的设计,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欲开掘出来,让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生成智慧。例如,《窦娥冤》的教学,在引导学生赏析第二场戏的时候,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第二场戏是写窦娥与婆婆的告别,至多表现了窦娥的善良,这与全剧的“冤”有何关系呢?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讨论开了,这时,老师引导学生明确:如此善良之人,还被无辜杀害,则更见其冤,作者是曲尽其妙。

有人说,智慧有其鲜明的外部特征:愉快、欢悦、幸福,这是智慧的表情。要让学生智慧起来,首先就要让他们愉快起来、自由起来,只有愉快的心态和自由的氛围才可能有智慧火花的闪现。有了这个前提,在加上老师富有智慧的设计和启发,学生的智慧之火被点燃了,课堂也就有了灵动的旋律和七彩的光芒。

课堂教学的效果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关键一环,在新课程标准下,对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努力使课堂充满活力,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朱永存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