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赏析到生命化的阅读--谈高中教材中小说的阅读教学(人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6-2-28编辑:互联网

 

一了解情节熟悉人物的认知性阅读

由于小说选文篇幅较长,要占用大量阅读时间,教师一定要组织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在一种“生活状态下”阅读文本。我这里所谓的“生活状态”指读前处必要的背景介绍外,不要罗列一系列问题,加强一些评论和提示,使学生陷入一种负担或先入为主的僵化之中,为学生下一步的个性化赏析作准备。

这种认知阅读决不能有观看小说改编成的电影或电视剧来代替,学生如果没有对文本的认真阅读索阅读了解的只是剧情,分析的只是影视分析,语言文字退后,这已不是语文课了。语言文字的表现人的空间是影视包括演员无法做到的,而且影视又带有导演的意图或演员的理解把握,只是一种理解方式,我一般是在学过之后观看,作为一种辅助。

二  鉴赏情节人物分析问题得赏析性阅读

   情节是初步的认知阅读着最感兴趣的方面,巧妙而又合理构思看是偶然实为必然,情节赏析即可考察学生的认知情况,又可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平铺直叙的让学生说不可取,我在这方面作了一点设计,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教学中,我先给学生口述一个故事,让学生挑处其中的不太合理的地方:“一位官家公子用借的三百两银子赎出了一位艳冠京师的名妓”,两人山盟海誓,回家欲成亲事,路上,这公子遇到一个陌生富商,富商劝公子就地专卖与他,名妓跳江自杀,怀抱着她一直瞒着公子的价值连城的百宝箱。”

学生对这个故事的基本质疑总结如下:(1)既然艳冠京师,三百两银子就赎出,老板娘怎放;(2)即山盟海誓,为什么这么容易受劝分手;(3)名妓从良,贪财的老板娘怎会让她带走如此贵重物品;(4)她为什么不早告诉公子百宝箱一事

   于是师生一块分析作品是如何解决这些“漏洞”的,由此分析情节的巧妙又合理的特点,在《陈奂生上城》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个问题:“一个老实巴交,刚混饱肚子的农民进城怎会住进高级宾馆?”让学生分析这个情节的巧妙构思的特点。

   小说的人物分析要结合小说中的具体的人物描写,不要架空,要督促学生作点评,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又给多元化阅读创设了背景,要让学生大胆谈自己的看法,在这方面我曾用自习课进行“马蒂尔德”“周朴园”“林黛玉”等人物性格分析讨论。

小说总是通过人物的情节表现主题,透射作品的思想倾向,引起读者对生活的思考,这是赏析性阅读的深化层次。高二教材的几篇小说后的思考题有意将不同主题展示给学生,不是让学生去在其中选答案而是引起学生在“无所适从”之后的深深思考,在这方面我在课堂上尽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也参加进去,成为其中一员,有时我故意反驳学生的看法,让学生陷入对生活对社会对个体的思考之中,这样就自然过渡到小说阅读的总极目标---     生命化阅读

学生进入作品,展开对话,由认知到赏析,渐入佳境,但又必须从作品中“走出来”在分析主人公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主人公面对生活及处理感受方式时,思考她(他)对自己的生活有哪些启发,是教训还是经验,是赞成还是反对?是深思还是一声叹息。。。

小说的主题又唤起我们那些在生活中生命体验思考的丧失的,隐约的脆弱的某些东西,这些结合自己生命体验的阅读,我进行了一些引导和设计,目的在于创设这种氛围,如在《项链》中我设计了以下问题:我们怎样看待虚荣心?当我们处在虚荣与现实的矛盾中该怎样处理?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主人公的做法给我们什么启发?生活真的象作品中说的那样?一件小事可成全你也可败坏你?

再如《陈奂生上城》的问题设计:当我们从一种生活状态跃居到另一种生活状态时,我们有过陈奂生似的困窘和滑稽吗?我们该怎么办?当前“农民”这个词变味了吗?

以上问题一下子让学生把自己的个体生命生活经验带进作品中,带入生活中去思考,充实点亮了自己的生命,学生的心灵得到一次成长,这也许就是小说阅读的最高境界吧!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