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案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2016-5-5编辑:互联网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杜甫的《登高》,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另外,同学们在“五四”活动中有朗诵的节目,看来同学们对朗诵很感兴趣,所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二、诵读

    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带着你对杜甫的理解,或者把自己当做杜甫听朗读。可以跟读。

1、 大家读得相当棒!我猜一定比平时读得好。知道为什么比平时读得好吗?

明确:理性的把握,理解作者,文如其人,言为心声,注重运用语言,表情,动作,音乐烘托。学生还可能提到语调、停顿等。

2、诵读指导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小结:感情基调:悲壮   诗眼: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语调:低沉、忧伤

3、跟上音乐集体再读

4、自读诗歌,说说读这首诗的感受。

     小结:语言、语调、表情、动作,再加上音乐,这就是一种“暗示”,同学们在不自觉中接受了这种“暗示”,不自觉中启动了自己的感情,不自觉中调动了自我的想象。因而也就进入了老师所设定的(实际是杜甫的语言所设定的)特定情境。(板书:不自觉)这些都是感性的表现。(板书:感性的表现)这是一篇饱蕴情感的文学作品,既需要理性的把握,也需要感性的表现;要做到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理性的把握是重要的,但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感性的表现。我们就以这两条为准则进入到这首诗中去。

三、对比阅读,说说这两首诗的异同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竟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相同:景相同--秋景图   不同:情不同,一为悲情,一为豪情。

境不同:一为悲凉肃杀,一为生机勃勃。

1、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景象,诗人的诗句却给人不同的感受?

明确:不同的经历使人即使面对同样的景物所引发的感情不同,至于如何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再现人的丰富的情感那就由艺术家的艺术表现能力来决定了。

杜甫的经历和艺术表现力究竟怎样,两者之间究竟有着什么关系?为什么《登高》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是我们要解答的问题。

2、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入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身受深重的时代苦难,其诗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誉其诗为“诗史”。在诗歌艺术上,他形成反复咏叹、沉郁顿挫的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律诗在唐代诗人中最为出色。

3、背景介绍: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4、什么是沉郁顿挫?

明确:一个人,他无论怎么写诗,大部分诗歌总是体现出相同的风格,风格即人。沉郁多指思想感情,顿挫多指笔法。本来要吐了,又咽回去了。先看沉郁。沉是指感情深沉深厚,说实话,中国古代诗人中,能够把诗歌写到沉郁的人极少--难度太大了!你想一想老杜的一生,他的心里郁积了多少东西?顿挫很多时候是指笔法上,以此诗为例,前面几句一直在蓄势,仿佛水库,已经聚了许多水,只要把闸门拉开,马上就‘飞流直下三千尺’,但他不拉,就聚在里面,盘呀旋呀,这叫沉郁。还有一种风格叫豪放,杜甫的诗歌显然不是豪放,豪放的是李白、苏东坡等,但豪放还不是他们的主打风格。李白的风格应该是飘逸,苏轼的特色则是旷达。无论是沉郁还是豪放,都指郁结了许多东西。打一个比方,沉郁就好比是海底的潜流,在下面盘旋,而豪放好比海底的火山,一下子爆发出来了。如果一腔的忧愤喷出来了,就叫豪放,喷不出来,就叫沉郁。所以杜甫的许多诗歌就是这样,前面写得很深厚,但是不完全地爆发出来,到最后往往绕了回去,就形成了沉郁的风格

4、带着对杜甫更深的理解,我们再朗读一次。

四、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与《沁园春 长沙》对比赏析。

1、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风是什么样的风?天呢?其它呢?

明确:风、天、猿啸、渚、沙、鸟 ;急、高、哀、清、白、飞。  

2、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

明确:凝炼

小结:有声(风声猿声)、有色(清、白)、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洲渚)

3、这些景物给人造成什么感觉?

明确:急风:冷(心灵的和身体的;高天:人渺小、孤单;哀猿: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飞鸟:孤独痛苦、倦飞欲还。

4、登到高处,天应该比较近了,怎么反倒说高了?

明确:从两点来解释,天的高低是凭感觉判断的,而不是真实的距离。所以并不一定登上高处,天就低了。天高主要是点明季节是秋天,秋高气爽。作者登高是在夔州,是个风口,如果把这句诗改为‘风和天暖鸳鸯飞’,调子就不一样了。所以这一句很明白。

5、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有什么不同吗?为什么?

明确: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那鹰与鸟就是毛泽东和王维的化身。

小结: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6:颔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写了哪两种景,它可能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思?这两句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明确:落木如生命的晚秋,短暂悠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是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长江喻历史长河永不停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两者对比衬托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落木”与“落叶”对比小结:落木’与‘落叶’音韵都是一样的,“落木’”给人感觉比较沉重,‘落叶’比较轻飘。”“落木”很人感觉光秃秃的样子,而‘落叶’让人感觉到树上还有许多叶子。”“落木”往往让人联想到树干的颜色,枯黄。作者的感情到底是沉重的。

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对仗工稳,音调铿锵。笔法多变,浑然一体。

7、颈联、尾联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抒情,后两联是写什么?

明确: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

8、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说“万里”?“作客”与“做客”一样吗?

明确:长年漂泊、老病孤愁。既有对家乡和亲人的眷念,也有为国家多难的忡忡忧心。 

小结:

(1)结构 

写景首联仰望云天秋风,俯视江水渚洲。颔联仰望无边落叶,俯视不尽江水。

抒情颈联悲秋作客,多病登台。尾联苦恨霜鬓,新停酒杯。

情景交融,气象宏伟。

(2)艺术特色

写景:凄凉萧条,抒情:忧国伤时。

(3)风格

苍凉、雄浑、沉郁、悲壮

读诗方法

理性的把握,理解作者,文如其人,言为心声。注重运用语言、表情、动作、音乐烘托。

五、作业--研究学习

找有关杜甫的生平以及作品,结合课内所学,写一篇小论文。

  参考题目:

(1)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2)谈杜甫诗歌的对仗艺术

(3)杜甫的后期诗歌创造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