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智慧
教育是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用一颗心感染另一颗心的事业,是智慧与智慧的对话。。教育是门学问,充满智慧。
(一)
我们的学生天真无邪,活泼可爱,在祖国的大花园里嗷嗷待哺,他们的成长就如植物的形成在于栽培一样,需要人们的教育,“人之初性本善”所隐含的真谛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许你初为人母,也许你初为人师,但你必须面对的事实是:你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孩子在何种环境下长大至关重要。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怨天尤人。
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好斗逞强。
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畏首畏尾。
怜悯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自怨自艾。
讽刺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消极退缩。
嫉妒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勾心斗角。
羞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心怀内疚。
容忍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极富耐心。
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充满自信。
赞美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心存感恩。
嘉许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爱人爱己。
接纳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心胸广大。
认同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掌握目标。
诚实公平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维护正义真理。
安定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信任自己,信任他人。
友善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对世界多一份关怀。
祥和中 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有平和的心境。
你的孩子是在何中环境下长大的呢?
(二)
从事教育事业多年,深感教育的艰辛和苦楚,并且痛惜中国的教育方式,它禁锢着孩子的个性和自立、自主能力的发展。看看美国的教育方式,总觉得有点启发。 美国家庭重视对孩子认识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教育,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自主精神,并注重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和在各种环境中的自我保护能力。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1.自立训练从幼儿开始。美国很多孩子从婴儿时期就独居一室。孩子长到三四岁,有了害怕的心理,家长就给买一种很小很暗的灯,彻夜亮着,以驱逐孩子对黑夜的恐怖。晚上睡觉前父母到孩子房间给孩子一个吻,说句“孩子,我爱你!晚安!做个好梦!”就回到自己的卧室了。孩子就抱个布狗熊、布娃娃之类的玩具安然入睡。
2.决不总是围着孩子转。美国人很爱孩子,但不会总是抱着、盯着孩子。六七个月的孩子就自己抱着瓶子喝水、喝奶,大一点就自己学用刀吃饭。孩子常常把食物撒在桌上、地上,但父母决不喂,总是让孩子自己吃。孩子做游戏也是自己一个人做或跟小朋友一起做,很少缠着父母。
3.让孩子接受锻炼。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工程师叫杰姆斯,有一天他带着三岁的儿子到城外10公里的乡下看望父母。吃过晚饭,天已黑,进城的公共汽车已经停开发。如果住下明天再回城也合乎情理,而杰姆斯却带着儿子步行回程。儿子走一段,他背儿子一段,就这样摸黑回家。为什么这样做?他是为了使儿子从小熟悉黑暗和吃一点苦。
4.教孩子使用工具。美国家长教孩子从小认识和使用各种工具及电器。父母经常对孩子说:“你应该学会这些工具,有什么东西坏了,你就可以自己动手去修理。"他们会告诉孩子一些工具的用途、性能,让孩子掌握操作要领,并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们。五六岁的孩子,父母就要教他们使用煤气灶、电炉和洗衣机。家里东西无论那里出了毛病,父母都鼓励孩子大胆尝试着自己修理。
5.教孩子适应环境。美国的家长在假日里常带着孩子到山区旅游。每遇山涧需渡过时就叫孩子观察水势,寻找最浅、水流较缓的涉水点,然后由父母决定是否可行。如果选择不当,就讲明道理,并教孩子怎样识别水深及流速。上山时,他们一般不坐缆车,而由孩子选择登山路线。途中遇到陡崖峭壁,让孩子判断决定有无危险,是否攀登,并问孩子该怎样保证安全。经过多次跋山涉水的实践,孩子自然不怕山高水急,也敢冒险了。
6.进行自我保护训练。美国有很多的家长带孩子上街时,随时随地教给孩子交通规则并嘱咐其他注意事项,说明怎样走危险,怎样走才安全。许多家长还叮嘱孩子记住必需的电话号码,如父母的单位电话、警察局电话、消防电话、医院电话等。
以上所述,也许有人会说:难道外国的月亮就比中国要圆吗。但你不能不承认美国的教育理念确实要比中国前卫,中国的中学生确实拿了很多奥赛金牌,但拿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是一个没有。还有在外国的市场上,到处都可看见“中国制造”的商标,但是要看见“中国创造”的产品是寥寥无几。今天的教育,明天的科技,后天的发展。我想中国的教育理念是到了该改变的时候了。
(三)
且听一段故事:狂风呼喊着,咆哮着,狞笑着奔袭过来,企图把大地上的一切都席卷而去。
一棵大树挺起胸膛,顽强地与狂风搏斗着。狂风暴虐地纠缠着它,想按下它高贵的头,压弯它不屈的腰。但是,它奋力反抗、不屈不挠。
大树下面有一片小草。狂风根本不把它们放在眼里,像擀面条一样把它们揉来揉去,几乎要把它们撕成碎片、碾成粉末。小草在狂风中抖动战栗,曲腰伏身,把脸紧紧地贴在大地上。
狂风终于累了,走了。人们发现,大树折断了腰,小草却慢慢扬起了脸。
学生问苏格拉底:“老师,你认为大树和小草谁值得赞美?”
苏格拉底说:“我赞美大树,也赞美小草。”
故事给我的启示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有很多教师为什么总是无意间对好学生投以关爱的眼神,而对“后进生”却总是冷眼相对?作为教师为何不在赞美“大树”的时候,对“小草”也多给予些微笑与关爱?罗丹说,这个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作为教育者,是不是也可以说,在我们的教育对象中,不是缺少天才,而是缺少发现天才的眼睛。我想说的是,面对我们的学生,多一点赞美,少一点指责。你同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