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再现杀母悲剧 学生不服棍棒教育毒翻全家

发布时间:2017-12-15编辑:互联网

 

中国青年报     2001-05-29     实习生 张婷 本报记者 吴湘韩 通讯员 刘颖 

 

  “如果不是发现、抢救及时,他一家三口死定了。”一位中学生不服棍棒教育毒翻全家,湖南省衡阳县洪市镇中心医院党支部书记王美焕回忆起此事至今仍心有余悸。 

  4月26日晚上,该院收治了镇上一家4口中毒患者。当时4人中儿子症状较轻,没有呕吐,能说话,但父母和女儿中毒很深,尤其是小女孩生命垂危。经化验,这家人是鼠药中毒。该鼠药剧毒,如果人吃了,从中毒到死亡仅需半个小时。 

  镇派出所于当晚接到群众报案,立即赶到医院调查。经了解,中毒的这家人姓李,是去年年初才来到洪市镇的。男主人李杰(化名)和妻子做皮鞋生意,由于善于经营,生意较为顺手。儿子李毅(化名)快满15岁了,在镇中学读初中三年级,女儿李蓉(化名)在镇小学读六年级。 

  4月26日晚上,像平时一样,全家四口人围在一起吃饭,儿子说身体不太舒服,喝了点汤就上楼休息了。吃完饭,还没来得及收拾碗筷,李杰就觉得头晕不舒服,妻子、女儿也说很难受,问儿子,他说头也有点晕。李杰心想可能是食物中毒了,忙喊来邻居,请他们将一家人送到不远的镇医院里。 

  诸多疑点集中到李毅身上。4月27日晚上,镇派出所传讯了李毅,他很快承认了一切。 

  5月24日,在衡阳县看守所内,李毅向记者倾吐了他的内心世界:“父亲总是打我,把我不当人,我这么做只想报复一下,没想后果。当我看见父母、妹妹在吃有毒的饭时,我害怕了,但又不敢阻止。我看见他们中毒了,又感到后悔了。” 

  “从上初中开始父亲经常打我。我受不了了,跟他说不要这样打我,可他根本听不进去。我不知道下毒是违法犯罪行为,我现在不恨爸爸了,因为他打我是为我好……”李毅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记者了解到,李毅平时学习成绩不佳,而且近期还有所下降。他性格倔强,且好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结交朋友,时常在外打架滋事。李毅的父亲李杰为人正直,对儿女的学习成绩不苛求,但对他们的品行要求十分严格。因此只要李毅在外犯了事,回到家中迎接他的往往就是父亲的一顿暴打。 

  面对父亲的棍棒教育,李毅表面上屈从,内心对暴力的恐惧和对父亲的怨恨却与日俱增。面对儿子的反感,李杰有所觉察,但却认为“打是亲,骂是爱”,打他是为他好,儿子应该能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而没有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教育起儿子来依然如故。 

  “是我儿子?”当李杰得知差点让全家踏上不归路的投毒者竟是自己十分钟爱的儿子时,他不相信这是真的。就在我们在衡阳县采访时,李杰正四处活动,希望能把儿子保出来。 

  据看守所的负责人说,李毅曾想割腕自杀,发现后被制止了。他说,想想自己已经没脸见父母了,不如去死。 

  记者在当地采访发现,棍棒教育在当地农村比较普遍。据共青团湖南省委权益部今年3月对湖南郴州市和永州市的13个县市区的乡村调查,农村未成年人有47%经常或偶尔被父母殴打、体罚过。而社会学专家经调查发现,父母对子女管教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是导致其子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因素之一。一项对青少年犯罪的调查表明,在所调查的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中,其父母对其粗暴打骂的占13.5%。 

  和许多未成年人一样,李毅不堪忍受父亲的暴打时,想到的不是用法律保护自己,而是走极端。一项调查表明,许多农村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弱,有16%的农村未成年人认为“越打越成才”这句话是正确的,丝毫没有认为这是侵害自身的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 

  家庭暴力现象之所以时有发生,其中一个原因是家长的文化素质偏低。共青团湖南省委的一项调查表明,农村未成年人父母的文化程度为小学毕业的占65%,文盲的占5%,高初中毕业的仅占30%。同时,39%的未成年人父母不知道有《未成年人保护法》。“棍棒底下出好人”的传统家教观念在一些家长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而这些家长却没有机会和场所接受新的家教方法。据了解,一些农村中学也设有家长学校。但家长学校仅起这样的作用:邀请家长到学校来教育子女、对学校的工作提出意见,有的甚至是要求家长赞助。 

  衡阳县公安局政委高忠良说:“这一事件给人以启迪,很有教育意义。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自尊心强,教育孩子要以理服人,因人施教,循循善诱,‘棍棒底下出好人’的传统方法已不适应现代社会。”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