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教学谈
安龙县戈塘中学 罗大章
今年又上七年级两个班的语文,七(5)班和七(7)班,这是我第三年接七年级语文课了。第一节课堂上,我简单的介绍本单元课文的教学目的,各篇课文的教学要求,与及对学生提出要求完成的教学任务。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下,漫不经心的边讲边进入课文主题,不知不觉中,在学生还没回过神来的情况下,我已经把课文《在山的那边》背诵完了,我才教学生打开课本来看,这时他们惊奇的发现,原来老师已经把课文都背完了,这样,给他们造就一种动力:我要像老师一样,必须也能背诵课文。因此,他们都非常认真的听课,整堂课都会保持一种,积极、认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良好状态。有了第一节课的良好开端,我就会抓住时机,顺流直上。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三课《短文两篇》,第四课《紫藤萝瀑布》也同样如此,几节课下来,我也惊奇的发现,我的课比以往都要吸引学生,课堂纪律也大比原来好得多了。第五课《童趣》是文言文,我就更要把握好契机。
在上《童趣》之前,我先鼓动学生说,下一节课我们来学习你们进入中学以来的第一篇文言文,希望大家把它学好,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大家有没有信心?下面是一片响亮的回答“有”。课堂上,我把学习文言文的一些要求告诉学生,希望他们要做到些什么,如何做等等,之后导入课文说,《童趣》是一篇精美的记述童年趣事,从中感受童年美好生活,享受童心的纯洁可爱的文章,它精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让人读后余味无穷,久久难忘。有人说过,好文章百读不厌,现在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看一看它究竟有多好。请大家不要翻书,先让我来背一遍,怎样?在学生期待的目光中,我慢慢的轻声的背诵:“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在学生惊奇、疑惑的目光中,我让学生打开书本,认真的边看边听我再背一遍,这次,我把背诵的速度加快了,两分钟不到,全文背完。当然,在我背的过程中,有学生也跟着读了起来,先是一两个的声音,渐渐的越来越多,最后是全班都读了起来。这时,我趁势询问,这篇课文有生字吗?在(5)班,有一部分人说“有”,我这时才把“稚”、“唳”“怡”“凹凸”等字的拼音写在黑板上,并且教他们读几遍,直到熟悉为此;在(7)班就不一样了,他们的回答是“没有”,于是,我说:“我们来集体朗读三遍,三遍以后看看有没有人能够背诵。”他们发出的声音告诉我,三遍太少了,是不可能背诵的。然而,事实上,三遍以后,在我的鼓励与带动下,全班一起来,记不起的地方,我适时提醒一下,居然也勉强背下来。这时我又说:其实,你们是不相信自己,现在看来,三遍之后,还是有同学能够背诵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说明了,读书的妙处。你们也明白,那接下来该如何做,我不说你们也知道吧,当大家都能背诵这篇课文了时,至于课文的翻译,字词的解释还难吗?他们都齐声回答“不难”,于是,就开始了你追我赶的诵读课文了,谁也不愿落后谁,都是那样的争先恐后,教室里一时间书声朗朗,沸腾一片。有了这样的学习气氛和求知热情,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就进行得顺利多了。
开学的这两星期,我是这样上课的。第二节课的时候,我想,他们只是能够背诵课文,就很不错了,没想到,七班的学生还能够默写了,并且是自己主动的来黑板上写。从他们自信和满足的表情中,我知道,他们全班都能够默写这篇课文了。下一节是五班的课,是否五班也是如此呢?走进五班的教室,我先是让他们背诵一遍课文,居然也可以了,但是,要求默写,就没有人主动了。教室里沉默了一会儿,我再问一次“有那位同学可以默写了吗?”同样是沉默,但我不相信他们办不到,只是缺乏自信心,于是我点名叫几个平时表现积极、胆量较大些的学生,到黑板上来默写,我的直觉告诉我,他们同样可以完成的。当然,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我耐心的等待着,教室里静得出奇,36分钟之后,第一个学生默写完了,而且没有写错一个字。奇迹,这是我上这9年课以来第一次看到的奇迹。我也没有想到他们会如此的认真,课后,我问这四位学生:你们昨天晚上都看书了吗?他们的回答几乎相同,不仅看书,还写了好几遍。
为什么今年我遇到的学生会这样努力、这样积极认真,我认为这得归功于我的第一节课,我的第一节课开头开得好了。他们善于学习、善于模仿,这是孩子的天性。老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的心中会潜移默化,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影响力。现在,我也终于明白了:榜样无形的力量,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