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我们来探讨一下第二章。这一章主要是故事。老师统计了一下,一共有14个故事。我们按照上节课分好的小组,轮流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对故事深刻含义的理解和阐释。同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质疑,请保持交流和沟通的顺畅。老师仍保留随时发言的权利。下面请第1组同学发言。
生:我们组把第一个故事命名为“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师板书)我们认为,这则故事通过孔子最终没有被介绍、引见给宋国的国君这一过程的描写揭示了人性的丑恶。
生:我补充一下。这里人性的丑恶主要指嫉贤妒能,不顾公义。
生:难道不可以指在共同利益面前,或者在共同威胁面前,人们往往会主动地联合起来,一致对外吗?
生:我认为不是。作者是从讽刺的角度写这两个人是如何联合打压孔子的,这从两个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来。
生:那不是违背初衷吗?子圉见孔子的时侯为什么不想这个问题?
生:子圉只知道孔子比自己强,可是没有料想到孔子比自己强这么多,不知道在第三者眼中自己和孔子比较会差这么多。他“见孔子”只是想讨好和立功,却并不想孔子远远超越自己,威胁到自己的声名和地位。商太宰也是这么想的,经子圉点破之后坚定了不见孔子的决心。
师:大家同意这个结论吗?(学生表态同意)我也同意。不过我想问,有这种心理的人当时还有吗,(学生表示不知道)推想一下,(部分学生点头表示有)联系一下作者的人生遭遇想一想。(学生恍然大悟)
生:老师,李斯和姚贾也是这么做的,他们当然也是这么想的,只不过韩非的结局比孔子惨多了。
师:说得好。所以说这是人性的悲剧。下面请第2组同学发言。
生:第二个故事我们命名为“子胥脱珠”。(师板书)讲的道理是,关键时刻人往往出于生存的渴望而迸发出巨大的智慧力量,从而摆脱困境。
生:我觉得伍子胥为人有问题,这不是明摆着耍赖和讹诈吗?
生:不能简单地下这样的论断。“对敌人的仁慈意味着对自己的残忍。”伍子胥如果一味“温良恭俭让”,诚实地交代身份,后果会怎样?再说,正义和公理在他这一边。(众生同意)
师:有道理,我很赞赏大家的认真精神。请第3组同学发言。
生:我们命名这个故事为“庆封走越”。(师板书)它反映了人们都具有远祸全身的意识这个道理,只不过如果一个人罪大恶极,逃到哪里都没用。
生:我认为这个故事反映的道理主要是,一个人想要远祸全身,只有洗心革面才是根本之道,一味地逃避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
生:应该说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众生无异议)
师:对。仅从“行”上考虑“避难”是治标,从“心”上改弦易辙才是“治本”之策。有请第4组同学。
生:我们给第4个小故事取名为“绍绩昧巧谏宋君”。(师板书)这个故事表面上讲绍绩昧机智巧辩,借宋君问醉酒亡裘的事巧谏宋君,实际上是讲进谏之难。韩非个人的经历中就有这样的事,正由于他有切身感受,才写得如此生动。
生:我认为作者更是要传达给当政者一个理念:一味酒池肉林,荒淫无度,必亡天下。
生:我也同意这个故事的寓意是劝谏国君凡事都要有节“度”。韩非只不过是拿酒说事而已。(众生赞同)
师:“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还记得这句话吗?
生:记得。还有“玩物丧志”。
师:很好。相类的典故、警句要随时联想,这样有助于锻炼思维能力。请第5组同学谈一下你们的发现。
生:我们给这个故事命名为“远水不救近火”。(师板书)它的寓意很清楚,是指在外交关系中,一定要注重搞好近邻的关系,所谓“远亲不如近邻”,不应该舍近求远。(许多同学举手)
师:看来大家还有许多看法。先请讨论交流一下,然后把有代表性的观点归纳出来共享。
生:从故事本身看是讲国家的外交重点如何确定的问题,但可以升华为人们做事情应该有长远打算,不应该只顾眼前利益。
生:还可以概括为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人们要分清各种事物之间的利害关系、辩证关系,关注各个因素之间的普遍联系,建立战略眼光。
生:我认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是矛盾的,事物是复杂的,但事物之间又有机联系在一起,人们只有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才能够正确处理问题。(大部分同学赞同)
师:人们对任何问题的认识都有深浅不同的层次,要努力增强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使我们的认识水平、思维能力不断提高。请第6组同学说一下你们的成果。
生:我们组给这个故事命名为“卫君论剑”。(师板书)这个故事的寓意是一个人对别人的行为动机要作清醒分析、准确判断。
生:我认为还应该加上限定语,就是“从他人做事是基于‘义’还是基于‘利’的前提考虑”。
师:这个补充好,对原文的解读更准确了。请听第7组同学发言。
生:我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见微知萌”。(师板书)
师:好,“见微知萌”这个成语就是从这段话来的,大家记一下。
生:这个故事的寓意是,看到事情的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将要发生什么事。它告诉我们要善于从生活的细节中,从事物微小的方面及时发现问题,看到事物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师:还有哪些成语也是这个意思?
生:叶落知秋、见微知著、睹微知著。
师:好。请第8组同学谈一下你们的看法。
生:我们把这则故事命名为“鲁人徙越”。(师板书)故事的寓意是,人拥有了某一特长,必须寻找合适的环境条件,才能充分发挥特长。
生: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必须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盲目求新而脱离了这种条件,会使自己走进死胡同。(众生赞同)
师:归纳概括得很准确。请第9组同学展示你们的观点。
生:我们把这则故事命名为“毁树容易种树难”。(师板书)它的寓意是进行破坏容易,而进行建设就困难得多。
生:还有,研读这则材料,发现惠子劝诫陈轸“必善事左右”,不能仅仅“贵于魏王”。说明寓意中含有人应该搞好同事关系,注意和睦群众,不能光走上层路线。(众笑)
生:要走群众路线,这是人生存立命的根本;同时也要和领导搞好关系。(众笑)
师:大家的思维很活跃。人际关系是一个复杂有机的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快速变化性。人,生于社会,长于群体之中,离不开对这个人际关系系统的依存和建设。任何人,不尊重甚至破坏这个系统的运行和生存法则,都会付出沉重代价的。请第10组同学展示一下你们的劳动成果。
生:我们称这则小故事为“杨子论美”。(师板书)用杨子的话就可以概括故事的寓意:“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真正有才德而又不自以为贤的人,到哪里人们都会认为他美。
生:我觉得还可以从这个角度概括:在生活中人们只要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努力“行贤”就可以了,不要去想别人怎么评价,更不要自我夸耀。因为评价永远是他人做得更客观、更公正。(师生均肯定)
师:看来同学们的思维越来越开阔,思想越来越活跃,思考问题也越来越缜密而深刻了。好,请第11组同学展示一下。
生:我们称这则故事为“利之所在,皆为贲诸”。(师板书)它讽刺的是在利益驱动面前,人们可以变得胆大无比。
生:在追逐名利的时候,有的人失去了平时判断是非的标准,有的人失去了固有的价值观。
生:追名逐利,失其本心,以致迷途失性。(众生赞同)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请第12组同学谈谈你们的观点。
生:我们给这则故事起名叫“杨布打狗”。(师板书)它的寓意是人们要善于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从以自我为中心的圈子里跳出来。
生:我认为这则材料也有讽刺狗的意思。(众生笑)或者借狗不识人讽刺有的人看问题只看表面现象,或被表面假象所迷惑,不重内在实质,结果闹出笑话。(众赞赏)
(“知足之足”“三虱争彘”略)
师:这十几个故事有没有一些共性?
生:这些故事体现了作者韩非的智慧。
生:这些智慧也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生:这些智慧也是中华智慧之花、文化瑰宝、文明财富。
师:这个比喻好。
生:这些故事蕴涵着作者对人生、人性、社会和生活的深刻体验、洞察和感悟。
生:这些故事千百年来活在人民中间,因为它们都给人以警醒,令人深思。
师:大家的总结很好。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这十几个故事都是可以作为作文材料的,具体有两个用途:一是,可以在说理的时候,恰当地引用它们,使说理形象生动,为文章增色添彩;二是可以作为材料作文的材料用。所以我们既要熟悉它们,记住它们,储备为作文素材,还要把它们作为思维训练的材料,进行多角度作文思维训练。
师:好了,我想听听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生:更进一步了解了韩非的创作风格和论辩艺术。
生:我学会了读书的一个方法,就是透过字面看本质,意在文后。
生:明白了分析事物时要头脑清醒,冷静客观。
生:我觉得最大的收获是古为今用,我学会了汲取古人的智慧来认识和分析现实问题。
生:我的最大收获是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该注意全面、发展和辩证。
生:我认为我学会了用矛盾论的方法分析问题。
生:我认为我认识到了人生的一个重要的哲理:人心不足蛇吞象。要知足。
生:通过学习,对《韩非子》的了解加深了,兴趣猛增,我将利用课余时间研读一下这本书。(众笑)
师:很好。我敢肯定你一定会读懂它而且喜欢它。
生:我从一个侧面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觉得我收获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骄傲感。(众笑,鼓掌)
师:这个“文化骄傲感”的版权是你的。
师:听了同学们的感想我很高兴,为大家的收获高兴,为大家的进步高兴,为大家的成长高兴。(留作业,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