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苏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2016-3-14编辑:互联网

 【教学目标】

1、 理解并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分析理解特殊句式;

2、 领会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领会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解题--知道行不通却还要去做。

二、字词句掌握:

(一)14.21 

1.朗读、翻译 

2.重点掌握以下词语: 

弑:shì杀(臣杀君,子杀父)   夫三子:那

以:因为     之三子告:到      可:同意

  3.补上省略的成分 

告(之)于哀公 

(子)之三子告,(三子)不可 

4.提问: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

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诉自己“不敢不告”? 这反

映了孔子怎样的内心世界?  

明确:“沐浴而朝”说明孔子对这件事的重视。 

      反复申诉,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责任来

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

孔子知道自己的报告不能为鲁国君臣的认可,突出

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反映了孔子内心

的孤独寂寞和无奈。 

(二)18.5 

1.朗读、翻译 

2.掌握重点词语 

谏:挽回                追:赶上,及      下:下车(动) 

趋:快步走            辟:通“避”,避开 

3.补上省略成分 

(接舆)趋而辟之,(子)不得与之言 

4.提问:①说说接舆歌中的弦外之音。

明确:孔子啊,为什么你身处乱世却不知退隐,而非

要去周游求仕呢,真是德行衰微啊!

            ②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内心?

          明确: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信,另一方面也

可以体会到其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悲凉。

(三)18.6 

         1.朗读、翻译 

         2.重点句子

        ①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判断句 

        ②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固定句式,与其……岂若……(与其……哪里比得上) 

③鸟兽不可与(之)同群:省略句, 

④丘不与(之)易也:同上 

3.提问:①第一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明确:嘲讽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应该很熟悉道路

情况。

                ②第二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明确:现在世道动乱,政治黑暗,是不会有所作为的,

你不应该再追随孔子,而应该追随那些隐士。

(四)18.7 

1.朗读、翻译 

2.重点词语 

丈人:老人              以:用                 荷:动词,担、扛 

植:立起                 芸:通“耘”,耕耘 

拱:双手下垂而立,比喻恭敬       见:使……见                 

如之何:怎么能         洁:使……纯洁 

3.句子 

子路行,以(之)告(子):省略句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判断句 

4.提问:①如何理解“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

子”这句话?

明确:是对孔子一味周游求仕,不事生产的讽刺。

                ②子路最后说: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说明

孔子及其弟子都知道了自 己的主张是无

法实行了。请问,子路是从哪里知道的?

明确:丈人是个精英,他懂得礼--止子路宿,杀鸡

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他懂得长幼有节,

但是他不仕,废“君臣之义”,甚至反讽孔

子--说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由此

子路知道。 

③子路是如何评价这位丈人的行为的?

明确:对他重视长幼之节表示肯定,但又对其废弃

君臣大义,消极避世的作为表示反对,认为应

该从政济世,知其不可而为之。

(五)14.38,14.39,9.9 

1.朗读,翻译 

2.重点词语 

晨门:主管城门晨夜启闭的人    奚自:自奚,从哪里(来)         

是:这,此人       与:通“欤”,吗          果:坚决 

末之难:没有办法诘难他        河:黄河          已:行不通 

3.几个句子 

奚自:介宾倒装 

有心哉,击磬乎:谓语前置 

鄙哉,硁硁乎:同上 

果哉,末之难矣:宾语前置。果哉,末难之矣 

       三、课文内容理解:

        1、如何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和他苍凉、

无奈的行道生活?

补充:孔子简历: 

(一)艰难的童年 

    公元前551年8月27日,孔子诞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

内“尼丘”山的一个山洞中(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孔子因

“尼丘”而名“丘”,字“仲尼”(“仲”表示排行老二)。 

 3岁时,父亲叔粱纥去世,孔母颜征带着孔子回到了娘家曲

阜城内阙里,过上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受人歧视的艰难生

活。

15岁时,孔子立志做学者。  

      17岁时,孔母颜征在因生活的折磨和社会的歧视心力

交瘁而死。 

(二)政治上的起落  

    公元前501年,孔子51岁,开始走上仕途,后因政绩

卓著,升大司寇,并代理宰相。在孔子的治理下,鲁国大治。 

第五年春季,孔子55岁,齐国害怕鲁国强盛,采用反间计

离间鲁国君臣关系。孔子只好离开鲁国。  

(三)周游列国  

      公元前497年,孔子55岁,开始周游列国。从55岁

到68岁,共计13年,孔子转辗卫、陈、鲁、宋、蔡、齐、

楚等诸侯国推行自己的仁政、礼治思想,多次险遭不测,深

陷囫囵,其间因兵、因饿等备受磨砺,尤其使孔子感到难过

的是他的为政思想,做人理念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甚至得

到贤哲隐士的嘲讽,更不要说推行了。公元前484年,时孔

子68岁,他终于在多次碰壁的情况下,带着万般无奈和遗

憾,孤独地回到鲁国。开始修诗书礼乐。公元前479年,

73岁的孔子去世。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子贡守墓六年。

以墓为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故居改名为孔庙。  

2、寻找课文中出现的隐士有哪些? 

明确:接舆、长沮、桀溺、丈人、晨门、荷蒉者 

3、说说这些隐士有什么特点。说明理由。 

明确:都是一些非同寻常、不等闲的人,或者说是那个时代

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他们都是忧国忧民,担忧这个时代,

对社会有深刻的理解,知道无法改变社会,所以选择避世,

他们理解孔子,同情孔子,同时也为孔子“知其不可而为

之”表达了深深的遗憾、惋惜。

4、孔子与那些隐士在处世方式上有何异同?

 明确: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行道的

社会责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

是从政的强烈自信,是道德勇气,是担当情怀,具

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的楷模。

      同:忧国忧民

异:孔子济世-- 隐士避世

四.小结。 

这就是孔子,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一个

“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孔子的这种思想后来成了历代

儒家的理想和抱负,他们不管世界变得怎样,总认为人应

当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不管结果怎样,我活着就要实现

我的理想:我心系天下,我要为万民造福。 隐士就像生活

中的那些智者,而孔子就是生活中的那些仁者。 

五、作业:

 1、整理笔记;

2、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