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7-12-26编辑:互联网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昆五中 柴建祥

【摘要】语文教师应根据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统一的特点 通过挖掘教材内容,借用听说读写训练、影视媒体及教师人格的影响等渠道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成为一个会感恩的人。

【关键词】语文教学  感恩教育

一、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人们的道德品质特别是感恩之心却“高速发展”呈反比趋势,今天从事教育研究的人叹息说:21世纪的危机不再是经济危机,而是人的道德危机。

媒体一:一位老人节衣缩食,含辛茹苦将几个儿女拉扯成人,子女衣食无忧,其家“乐融融”,可其父却无人赡养,流落街头……

媒体二:繁华的都市中常常看到两个身影--一张破旧的三轮,前父身后母影,沿街拾荒,含辛茹苦挣钱,陪伴他们除了满天的星星,就是相伴的垃圾……城市的另一头儿女进了大学却上了网吧,网络的诱惑逼使他们一次次借“学习”之名去抽父母血汗钱,更有甚者逼来的是父母卖血的钱。“找朋友”“游戏”,大手大脚乱花钱,就是他们对父母的“回报”。

    媒体三:丛飞,一位深圳著名歌手,资助了178位贫困孩子,但当他身患绝症,面临生死考验时,曾经受他资助过的很多人却视而不见,特别是其中几位已经在深圳参加工作的受助者,近在咫尺,却几乎没有一个来探望丛飞一次,如此令人心寒的事例还有许多许多。

   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就语文对人的影响有这样的描述:“……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与道德品质的培养,包括教会学生感恩。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这不仅仅是教育教学中德育目标的实现,更是对学生、社会、民族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年教授语文的实践中就感恩教育谈几点体会。

 二、语文教学中感恩教育的实施办法

(一)、深挖教材内容,培养感恩之心。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资源,利用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挖掘人文内涵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把自己的情感移于作者及作品人物身上,魂魄与共,在情感的共鸣中,让学生的思想受到感染,灵魂受到震撼,情感得到升华。在对孟郊的诗《游于吟》教学时,我抓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诗句,加以点拨,引申,拓展,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将学生情感与文本情感融合一起,让学生感到自己仿佛就是诗中那一位即将远行的游子,被母亲的爱与牵挂牢牢钳住,拨起学生的感恩之心。古人的感恩之心似“慈母手中线,临行密密缝”写在现当代的美文中。高中教材中的课文,篇篇精挑细选,思想内容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生动的感恩教材。《祝福》表现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让学生懂得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泪珠与珍珠》让学生懂得博爱,懂得感恩;《罗密欧与朱丽叶》宣扬了对爱情的坚定、执着,让学生懂得爱情的真谛。这些文章,像阳光,像雨露,滋润着学生心田;像启明星,像航标灯,指引着学生的人生之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的感恩情操在艺术作品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地形成。 这些文本都可以作为教师挖掘感恩之河的源头。古人的感恩如果说是一面镜子对学生的思想起感染的作用,那么与时代同脉搏的鲜活的文本选人教材对学生灵魂的震撼,情感的升华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如我在对人教版高一篇目《我与地坛》进行教学时,我首先引领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思想变化的轨迹,从中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者是一位下肢瘫痪的人,在他对生存的全部理由部产生怀疑时,是那被废弃地坛给他提供了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了他许多感悟,从而改变了生死观,是地坛不动声色中拯救了他;那位在承受“我”的不幸的同时,还要承受不能将痛苦现于形象的痛苦的母亲,用她毫不张扬的爱为所爱的人承受一切苦难,献出一切,让“我”明白了面对苦难应如何活下去。全文揭示了对生命的理解,赞颂了伟大的母爱,让学生懂得要勇敢面对挫折,珍惜生命,珍惜亲情,处处流露出对地坛、对母亲的感恩之情。让学生受到爱的教育,产生感恩之心。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高尚、健康的审美趣味,要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材料使学生获得愉悦的审美情感。这种“愉悦”,一方面来自语言文字的感悟,这是语感的愉悦;一方面来自于作品中真善美的感悟,这是情感的愉悦。教学中通过品味作品的悠远意境,让学生获得自然美、社会美、人性美的感悟,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大自然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的大好山河。听“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生活中的种种错误和遗憾,也是人们生活的体验和美好的记忆。还有朱自清笔下那宁静美丽的月下荷塘;郁达夫笔下那清静悲凉的故都秋天;《边城》里温柔、平静的黄昏里翠翠莫名的心事;《赤壁赋》中清风明月下苏东坡的自我解脱。意境,无论清新淡雅、空灵洒脱,无论雄浑壮阔、奇险峻秀,都是那样的撼人心魄,动人心弦。我们在领略美的意境的同时,心灵得到了洗礼和净化,情操得到了熏陶和升华。在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教学中,学生对父亲的评价是“太笨了”“啰嗦”,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先不进入课文内容,而是先给学生介绍了我的父亲-------一位平凡的、却用他看似平凡的言行感染教育了我,让我学会了感恩的人。随着我的讲述,学生注意力被吸引,情感被激发起来,这时引入课文,让学生再去用心体会课文中看似迂腐老土的父亲身上那些令人感动的地方。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文中,被文中父亲的舔犊深情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深深感动。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说自己的父母是怎样的人。学生这时的情感之弦被拨动出更强音,纷纷说出父母平日平凡生活中令他们感动的事,感想之心溢于言表。从而达到以情悟义,以义育情的效果。

    只要教师处处做有心人;时时想到语文教学的双重任务,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自觉渗透思想教育 那么,在与文本大流中一定能将思想教育贯穿始终,使学生自觉渗透语文学习,思想情感受到感染,道德情操得到培养,为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打下良好基础。

(二)、听说读写相结合,积淀感恩之源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感悟真情、培养真情。教师应有意识有计划地通过听、说、读、写训练,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现在的中学生喜欢追星,并由此产生崇拜、仿效明星的行为。其实,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主人公都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只要教师加以点拨,同样可成为学生崇拜的对象。橘子洲头追问大地主宰的热血青年(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康河桥边作别西天云彩的多情游子(徐志摩《再别康桥》),执政府前遭遇野蛮虐杀的勇毅女子(鲁迅《记念刘和珍君》),赤壁之下尽享天地恩赐的失意文人(苏轼《赤壁赋》),荷花淀中勤劳朴实的水生嫂子(孙犁《荷花淀》),19世纪不知疲倦的惊人作家巴尔扎克(雨果《巴尔扎克葬词》),……每一个艺术形象都绽放着人性的光辉,都闪耀着夺目的光彩,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中,又怎能不打动学生的心灵,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偶像和感恩之源呢?

    曾经聆听一节山东杜郎口中学老师在昆明的示范课--《藏羚羊的跪拜》,文中母藏羚羊临死前对老猎人深深一跪,是为了乞求保全腹中胎儿;,该教师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朝感恩的共鸣点集结,整节课在体现学生主体的听说读写中轻松完成。一节课虽对学生感恩教育得不到“质”的飞跃,但寻找与学生感恩共鸣集结的“量”的储备,本节课对学生或老师无疑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主题班会也是积淀感恩之源的教育方式,会前让学生说说自己感恩的人和事,讲讲名人感恩故事,进行感恩主题演讲比赛,学生的感恩之情也可以得到有效培养。教师有意识从课内课外选择相关文章、诗词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在默读、朗读、背诵的过程中感悟真情,触动学生内心情感。在学生在听、说、读的过程中,心中情感被触动时趁热打铁,让他们将自己内心最真实情感记录下来,就会有不少好的作品产生。这样既锻炼了写作能力,又达到了思想教育的效果。除此之外,让学生编撰相关主题班报、组报,在班上展示,并进行评议;安排学生写作感恩日记,将每日与父母老师同学相处时令自己感受最深,最让自己感动的点滴用文字记录下来,让学生从中感受真情,激起学生情感涟漪,都不失为进行感恩教育的有效时机与手段。

   充分利用好说听读写的契机,将更加有效积淀学生的感恩之心,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教师自身人格魅力的影响

    古话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是对教师职业特征的高度概括,也是现代教师的人格之魅力所在,长期以来,教师往往只注重自己的专业性,而低估了“人格”的力量。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少年的心灵,是任何东而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有人曾经比喻说,学生好比洁白无暇的银幕,教师好比清晰的拷贝,拷贝上的各种形象总是要无可掩饰地投映到洁白无暇的银幕上去。教师把自己最美好的品德无私的传承给需要的人,这种人类的美德比任何作品都永恒。

    语文教师不应仅仅是个语文教学专家,更应是一个布道人生的传道士。教书重要,育人更重要。要教会学生感恩,首先教师应是一个会感恩的人,对亲人、对社会、对自然甚至于是对坎坷命运的感恩,将感恩之心贯穿于自己的言行,通过人格的内在魅力引起学生佩服、尊敬和模仿等一系列心理反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将师表沉淀为学生自己的理念,进而把一定的社会思想法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性思想和个性心理品质,得以形成良好人格,真正达到以德带德,以行导行,以情动情,以爱启爱的作用。

    一个人,如果他能真正发向内心地去爱,去善待自己的亲人,感恩亲情,相信他的这种善良之心;感恩之心也将会延伸到身边的每一个人和事物身上。

    让孩子们拥有 颗感恩之。会让他们的心胸像天空一样广阔,会使他们的心灵世界变得越来越博大、越来越有活力。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著 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年6月出版

      2、《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云教版)

      3、平迁瑜《养心日记与孝心教育》(《班主任》2000年第5期 )

      4、张行涛 郭东歧主编《新世纪教师素养》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

      5、朱永新主编《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

2010年3月18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