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2016-9-13编辑:互联网

 【教学目标】 

1、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结合课文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标点和翻译的能力。 

3、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提高鉴别欣赏能力。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4、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5、背诵“易水送别”。 

【教学重点】 

一、要了解战国末期燕国与秦国的斗争形势,从整体出发,再来观察燕太子丹遣荆轲刺奏王的意义。 

二、要历史地看待古人,看待英雄人物,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 

三、要理解学习本文历史的真实性和表达的艺术性。 

四、要理解掌握古汉语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人物物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  

2、通过表演、评述或辩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教学设想】 

一、大体读懂全文后,由学生根据文中的情节,归纳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阶段,并加以简述。 

二、因历来对荆轲刺秦王之举评说不一,教师可在介绍有关观点后,引导、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观点的不同组成两个队或三个队,有准备地进行辩论。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三课时 

★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今天,我们来上新课《荆轲刺秦王》,关于荆轲,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这种评价。相信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也会对荆轲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复习《战国策》知识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补充:某日夜暗独坐,忽有一个黄衣老人,手持青藜手仗,叩门进来,吹燃藜杖,以藜光照明,传授刘向《五行洪范》之文。刘向问老人姓名,老人说:"吾乃太乙之精,天帝悯卯金之子,特派我来传道给你。"并把怀中竹牒和典天文地图之书赠给了刘向。正是因为有此神授,刘向才能成为一代经学大师。),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三、【背景介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四、整体感知课文 

1、补充注释(略)正音正字 

淬(cuì)怜(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 

揕搭(zhèn)拊(fǔ)樊於(wū)期 夏无且(jū) 

2、[互动设计]  复述故事(略)学生梳理故事情节 

序幕(“秦将王翦破赵”--“至燕南界”):简介背景,秦军大兵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开端(“太子丹恐惧”--“愿足下更虑之”):太子丹请荆轲商量对策,荆轲提出办法,太子丹又不愿执行。提出行刺秦王,故事开始。 

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从准备“信物”到寻制凶器,从配备助手到易水送别,故事一步步向前发展。 

高潮(“既至秦”--“被八创”):荆轲廷刺秦王未遂,断左股,被八创。 

结局(“轲自知事不就”--“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刺秦王彻底失败。 

尾声(“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秦王被荆轲震慑。 

3、《荆轲刺秦王》围绕“行刺”这一中心事件结构文章 

第一部分 行刺的缘起(从“秦将王翦破赵”到“愿足下更虑之”) 

燕国危亡之际,太子丹就请荆轲谋策,荆轲想用樊於期的头取悦秦王,以便行刺,太子不忍,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 行刺的准备(从“荆轲知太子不忍”到“终已不顾”)交代入秦行刺三件准备工作及易水送别 

第三部分 廷刺秦王(从“既至秦”到“约契以报太子也”) 

第四部分 行刺失败  “秦王目眩良久” 

五、研读课文第一、二部分:  

导问一: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提示: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展现给我们一个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的强大的秦国,秦国的长驱直入给弱小的燕国带来巨大的威胁,可谓是“危在旦夕”。这是荆轲刺秦的大背景。 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尽收其地”的“尽”,写出了秦军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是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 

导问二: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提示: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六、作业 :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 

第一课时; 

秦国破赵--燕国危难--刺秦准备--易水诀别--秦廷行刺--行刺失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第二、三两部分。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诗: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最精彩部分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第二部分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提示: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2.太子丹求“天下之刮匕首”并“以药淬之”、“令秦武阳为副”为何略写?  

提示:不是主要情节,因而只作必要的交代。详略得当,剪裁合理。  

3.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提示: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土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忍无可忍,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提示: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4.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歌声由悲凉到慷慨,凝聚着荆轲多么激烈的思想斗争,生与死的搏斗,使重义轻生的英雄也产生了凄凉悲愤的感情。 易水辞诀这一场面的描写烘托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思路提示:易水辞诀场面的描写烘托了悲壮、凄怆的氛围,有力地突现了荆轲重义轻生的主导性格和英雄气概,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  

5.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提示: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汽的气势;④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⑤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重点句子: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太子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为他们送行  

分析:易水送别描写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通过哪些方法渲染的这种氛围?  

明确:悲壮。送行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这种特殊的颜色表达了送行者和荆轲一行生离死别的情感;环境描写“风萧萧兮易水寒”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音乐,变徵之声是一种悲凉的声音,让众人“涕泣”,慷慨羽声是一种激愤的声音,让众人“瞋目”“怒发冲冠”,这是对强秦的同仇敌忾。  

6.小结:易水诀别,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第二部分写行刺秦王的准备工作,包括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易水诀别五个场面,其中荆轲与太子丹有三次分歧。这些分歧既表现了荆轲的足智多谋,果敢勇决,也暴露了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的弱点。  

点拨重点字词:  

信:信物;购:悬赏;更:改变;遇:对待;顾:只是;  

活用:函:名词作状语;  

古今异义:穷困--走投无路;偏袒--袒露一只臂膀;  

句式: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动句)  

     2、人不敢与(之)忤视(省略句) 

重点字词: 迟:认为他出发得迟; 所以:……的原因;  

重点句子:  

1、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  

过了一会还没有出发,太子嫌他动身晚,怀疑他改变了主意后悔了;  

2、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我停留下来的原因,是等待我的朋友和我一起去; 

荆轲准备得充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分析:荆轲的准备并不充分,因为他没有等到他的朋友就出发了。秦武阳虽然是个勇士,但年龄尚小,这也许为刺秦的失败埋下了伏笔。这里太子丹多疑、急功近利;荆轲“怒、叱”反映了荆轲性格中刚烈的一面。 

三、背诵易水诀别 

四、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自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  

①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几个层次?  

②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2.讨论思考题。明确:  

①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为五层:  

计见秦王(11-13自然段)顾笑武阳(14自然段)  

秦廷搏击(15-17自然段)倚柱笑骂(18自然段)  

遇难去世(19自然段)  

②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方法:  

a.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3.词句点拨:  

①持千金之资币物:“千金之资”是“币物”的定语。币:礼品。古时玉、帛、圭、壁等统称币。  

②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为先,即为之先。省略介词宾语。  

③见燕使者咸阳宫:省略介词“于”。  

④群臣怪之:怪:以……为怪,感到奇怪。  

⑤“使使以闻大王”与“使毕使于前”:使使:派遣使者;使毕使:让完成使命。  

⑥轲既取图奉之……故不可立拔:这一段动作描写多用短句,具有急迫、紧张的表达效果。  

⑦而秦法……非有诏不得上:插叙一笔,行文有张有弛,内容缜密,使“以手共博之’算实可信。  

⑧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承前省略主语“群臣”。  

⑨被八创:被:动词,遭受;创:名词,伤。不是被动句。  

⑩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如“侍殿上”。  

四、布置作业 :  

指出加点的词哪些是本义,哪些是引申义:  

①a.不得持尺兵(   ) b.不及召下兵(    ) c.秦兵暮渡易水(    )  

②a.图穷而匕首见(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③a.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    )b.恐惧不敢自陈(    )  

④a.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b.乃遂私见樊於期(    )  

⑤a.至陛下(    )b.窃为陛下惜之(    )  

附:参考答案:  

①a.武器,本义;b.士兵、武士,引申义;c.军队,引申义;  

②a.穷尽,本义;b.困厄,走投无路,引申义;  

③a.陈列,本义;b.陈述,引申义;  

④a.自己的,私人的,本义;b.私自,引申义;  

⑤a.台阶下,本义;b.对皇帝的敬称,引申义。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评价性阅读。  

教学步骤 :  

一、检查背诵“易水送别”  

二、荆轲是如何廷刺秦王的呢?  

重点词语: 币:礼品 遗:wei 赠送 闻:让…..听说  (使动用法) 次:次序 发:打开  

提:掷击 被:遭受 引:举起  

重点句子:  

1、 使使以闻大王--让使者来禀告大王  

2、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取了地图献上后,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  

3、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而骂曰--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倚着柱子大笑,象箕一样坐地上骂道  

内容分析:廷刺秦王写了“计见秦王”,可见荆轲做事的周秘;顾笑武阳显示了荆轲的沉着镇静,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显示了荆轲视死如归的精神 

 三、谈论:你如何看待荆轲刺秦?  

明确:虽然荆轲刺秦王是不符合历史趋势的个人行为,但荆轲的舍生忘死、反抗强暴的精神值得赞扬。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一向为人民传颂,他那壮烈之举,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人们,这是因为刺秦王不是一般的侠义行动,而是反抗强暴侵的正义行动。虽然荆轲曾受到燕太子丹极其优厚的礼遇,其刺秦王的行动,也包含着“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但这绝不是荆轲刺秦王的主要原因。荆轲为制止强秦侵略六国的壮举虽然没有成功,但他为献身的精神,却鼓舞着后世许多披肝沥胆,为国捐躯的志士,这正是其壮举应该肯定的一面。 

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性阅读训练。讨论:  

1.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四、布置课堂作业 : 比较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古今义: ①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②持千金之资币物 ③则秦王未可亲也    ④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⑤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③诸郎中执①古义:眼泪;今义:鼻涕。②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③古义:亲近;今义:亲爱。④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⑤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③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五、归纳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 12个 )  

1、 亲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动词,亲近,接近。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名词,父母。 

          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 副词,亲自。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形容词,亲生的。 

2、 深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形容词,刻毒。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形容词,深刻。 

         夜深忽梦少年事 形容词, ( 时间 ) 久。 

          桃花潭水深千尺 名词,深度。一说,形容词。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深失所望 副词,很,十 

3、 解    可以解燕国之患 动词,解除,解救。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动词,此用本义,用刀剖开动物肢体。 

          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 动词,分开。 

          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 动词,解释。 

          毁其盆,解其棕缚 动词,解开。 

          土崩瓦解 动词,分裂,涣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动词,解答。 

         谓颜太师以兵解 动词,解脱躯壳而成仙,解脱。 

         缉捕使臣已将秋公解进 动词,解送,读jiè。 

          解元 乡试中第一名为“解元”,读 jiè。 

4、 教    乃今得闻教 名词,指教,jiào。 

          曲罢曾教善才服 动词,使,让,jiāo。 

          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 名词,教化。读jiào。 

         十三教汝织 动词,传授知识技能,读jiāo。 

5、 敢    人不敢与忤视 动词,有勇气做,敢于。 

         进止敢自专 副词,表反诘语气,为“岂敢、不敢”的省词。 

6、还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动词,回来。 

          秦王还柱而走 动词,通“环”,绕。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还走 动词,通“旋”,掉转身。 

          计日以还 动词,归还。 

          一尊还酹江月 副词,还是,hái。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副词,通“旋”,马上,立即,读 xuán。 

7、资    持千金之资币物 名词,资财、钱物。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名词,资本,依据。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动词,资助。 

            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 名词,费用,物资。 

            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名词,通“粢”,谷类总称,粮食。 

            如姬资之三年 动词,为动用法,为……蓄积 ( 准备 ) 。 

   8、 振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动词,通“震”,害怕,恐惧。 

            振长策而御宇内 动词,挥动。 

           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通“赈,赈济。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动词,通“震”,震动。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 动词,振动。 

           振奋作声 动词,振作奋起。 

   9   图   乃骇而图之 动词,图谋,筹画。 图穷匕首见 名词,地图。 

            不图子自归 动词,想,反复考虑。 

    10、室   拔剑,剑长,操其室 名词,剑梢。 

             斯是陋室,唯我德馨 名词,居所。 

           今其室十无一焉 名词,家。 

    11、诏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名词,朝廷。 

            非有诏得不上 名词,皇帝下的命令,诏书。 

           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动词,皇帝下令。 

    12、 被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动词,遭受。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介词,表被动。 

              被明月兮佩宝璐 动词,通“披”,戴 

    六 词类活用 

进兵北略地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函封之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前为谢曰 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樊於期乃前曰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左右既前 同上。 

其人居远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使使以闻大王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太子迟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状语,向上。 

    群臣怪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箕踞以骂曰 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秦兵旦暮渡易水 名词作状语,马上。 

    乃欲以生劫之 形容词作状语,活着。 

    5 . 古今异同词 

    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今义还有“故意”之意。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古义:对待。今义:遇到,碰以。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终已不顾 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左右乃曰 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秦王购之金千斤 金: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今义:特指黄金。 

    6 . 常见文言句式 

    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 省略介词“以” )  

    取之 ( 以 ) 百金 ( 省略介词“以” )  

    欲与 ( 之 ) 俱 ( 往 ) ( 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  

    待吾客与 ( 之 ) 俱 ( 往 ) ( 同上 )  

    皆 ( 穿 ) 白衣冠以送之 ( 省略谓语 )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 ( 之 ) 留待 ( 省略介词宾语 )  

    嘉为 ( 之 ) 先言于秦王曰 ( 同上 )  

    乃 ( 穿 ) 朝服,设九宾 ( 省略谓语 ) 

    使 ( 之 ) 毕使于前 ( 省略兼语 )  

    群臣侍 ( 于 ) 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 省略介词 )  

    献 ( 于 ) 秦王 ( 省略介词 )  

    比 ( 于 ) 诸侯之列 ( 省略介词 )  

    而 ( 按 ) 秦法…… ( 根据文意省略 )  

    皆陈 ( 于 ) 殿下 ( 省略介词 )     

    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倒装句 

    常痛于骨髓 ( 介宾短语后置 )  

    嘉为先言于秦王 ( 介宾短语后置 )  

    燕王拜送于庭 ( 介宾短语后置 )  

    使毕使于前 ( 介宾短语后置 )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定语后置 )  

    群臣侍殿上者 ( 定语后置 )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邑万家 ( 介宾短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 )  

    固定结构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  

    将奈何 表疑问,怎么……。下文“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 

    荆轲有所待 意为:有……的人 ( 东西 ) 。“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将军岂有意乎 表反问,是否……呢。 

    荆卿岂无意哉 表反问,难道……吗。 

    仆所以留者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事所以不成者…… 同上。 

    7 .成语典故 

    切齿拊心 语出本文,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一去不复返 语出本文。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发上指冠 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 

    图穷匕首见 语出本文。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无可奈何 语出本文。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悲歌击筑 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变徵之声 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徵,古代五声之一,读zhǐ。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