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活跃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氛围(人教版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6-5-19编辑:互联网

 胡昌淼

[摘  要]     目前高中语文课堂气氛难以活跃,甚至有教育家把高中课堂比喻成“人类智慧的屠宰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哪里?又该寻求怎样的对策呢?本文作者从现阶段的教育体制,教师自身素质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其原因,并认为: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至关重要,此外,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自身素质,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都是改变现状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活跃气氛   双主体教学理念   解释性理解

    语文学科是普通教育中最基础的学科,同时,语文学科又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目前高中语文课堂上学生基本提不出问题,只习惯于听老师讲析,习惯于回答老师的提问。这样的课堂是沉闷的,难以活跃起来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并活跃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氛围?这正是本文试图探讨的两个问题。

一、 原因分析

(一) 教育体制的因素

在现存教育体制下,应试教育愈演愈烈。教师不按教学计划开课,考什么,就教什么;学生不按教育规律学习,怎么考,就怎么学。久而久之,高中教育把知识变成了纯记忆的知识。这样的课堂被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形象的比喻为“人类智慧的屠宰场”。

(二) 教师自身的因素

高中学生语文课无问题现象与高中语文教师有直接的关系,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法以及自身的言行举止都是导致学生无问题现象的直接诱因。

1.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是教师的职责所在。这种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课堂教学,必然会使学生的问题意识日渐淡薄。

2.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方法是走向成功的通道。高中教育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模式的严重影响,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普遍采用的是传承式教学,即把已有的知识、技能直接传授给学生,把教学的着眼点牢牢锁定在对书本知识的传递上。教师上课怕学生提问影响教学进度,怕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本课堂无关。“精讲”“多练”一直被追求分数的高中语文教师推崇。这种教学方法实际上降低了思维的层次和价值。

3.语文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语文教师的言行举止也是导致学生无问题现象的一个因素。良好的言行举止会营造轻松、欢快的气氛,使学生愿意倾听甚或愿意与之讨论,学生无问题现象就会得到有效的缓解。反之,无问题现象会愈演愈烈,甚至影响整个教学活动。

(三)学生自身的因素

1.传统取向是导致他们在语文课无问题现象的根本原因。学习是为获取功名、谋得职业,文化影响。传统文化阻抗了高中生问题意识的滋生。其一,传统的儒家文化“述而不作”“中庸之道”要求人们保持共性,安于现状,往往使人们形成保守的心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不轻易展露个性。其二,“官本位”思想要求人们服从权威,不要轻易质疑,严重束缚了人们问题意识的产生。

2.高中生的价值还是为充实和发展自我?这两种不同的学习价值取向决定了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倾向前者的同学往往受“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表现出无问题状态。在学习过程中,质疑是无谓的争论,为了博取高分,他们只唯老师和标准答案之命是听,唯书本是从,最终思维逐渐变得僵化,缺乏自主思维的习惯和独立的人格,以致丧失了自我。

3.对高中语文课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高中生重理轻文的倾向明显,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甚至就是喜欢文科的那些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有这样的意识在作怪当然在语文课上会出现无问题状况。

4.对语文课有畏难情绪。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要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础差或学习方法不当等诸多原因,尽管在语文课的学习上下过一番工夫,付出过一定的努力,但语文考试成绩不仅不见提高甚至偶尔还会出现倒退的情况。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不愿上语文课,甚至讨厌碰语文书,致使在语文课上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更别谈提什么问题了。

5.投机取巧学语文。有的学生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根本不听语文课。自认为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了,也不跟老师的思路走,大搞题海战术,号称要“自学成才”;还有一些学生表现的更幼稚些,他们抱着“我聪明”“我命好”的心理,等待着到考场上“超常发挥”,认为没必要把时间浪费在平时的语文课上,根本不学语文,梦想“一鸣惊人”。

(四)其他科目的影响

学生进入高中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学业负担加大,尤其是理科课程难度加深。在面对让人不得喘息的理科时,学生普遍牺牲了容易理解、成绩又不会有太大起伏的语文。甚至有些同学把理科题单拿到语文课堂来做。试想这样的学习态度如何能提得出问题来,上课时就只有选择沉默了。

二、 对策探讨

如何改变以上种种状况,需要广大的高中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真正的活跃起来呢?

(一) 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理念和合作默契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那种教师主体观,及其后来发展形成学生主体观,可以说都有其自身的缺陷。新的教育形式要求我们遵循一种双主体教育理念:“教育应不仅仅是人以自身为主体改造客体行为,而且还是人与人之间作为平等主体的交往行为”,这也就是说教师与学生理解“文本”的过程就是与文本的制定者和设计者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很重要的一种角色定位就是与学生平等地、民主地一起探求语文知识。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 只有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放下思想包袱,消除心理压力,才会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观察和思考,才会精神振奋、情绪激昂,从而使其创造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采取民主、宽容、理解的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教师不应该是课堂的管理者,而只是一个组织者,而不应该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和学生一样只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参与者。师生不但在人格地位上是平等的,而且在心理、情感等方面也是平等的。如果教师能带着这样一种认识走进课堂,那这样的课堂才真正是属于师生双方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必然能得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

(二) 采用诱导为主的学习方式

     这样不仅课堂气氛可以有效的活跃起来,而且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这里笔者认为可以借鉴解释性理解理论,让学生在自我探寻答案中达到教学目标。“解释性理解水平的教学力求为学生提供一般观点和支持性事实,并且这种提供是以学生能够看出一般与特殊、支持性事实与如何使用概括之间联系的方式实现的。解释性理解水平的教学给学生提供的是规则。”也即是说,教师要求学生确定事实性材料的一些常见成分,然后对这些联系的事实进行概括性的陈述,随后将这些联系系统阐述为规则、原理或定律。然后学生自然而然的能够将原理应用于新的情景,并能看出原理的本质。

(三)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给语文课堂带来活跃元素

多媒体教学可以用图文并茂,声响俱佳,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段向学生展示学习内容,很

大程度解决了一些抽象化的理解范畴,从而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轻松、丰富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更好的展开想象的空间。而且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一定程度上消除由于长时间坐着上课带来的疲劳。多媒体教学往往可以加快教学进度,从而多出来的教学时间就可以让学生开展课堂活动。根据教学的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构建相应的 问题情境,设计符合学生自学规律的教学过程,安排必要的课堂小练习,指导学生独立进行探索,以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发散性思维。多媒体所带来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在这种多媒体的氛围中,借助声象等物质媒介,去破译作品语言,诠释文学原则,使课文抽象的信息直观可感。学生借助这个中介,对文章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场景意境、技巧风格等方面的内容能产生透彻的审美体验和审美领悟。

(四) 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近几年来,在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相关研究和探讨中,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倡导“教师成为行为行动研究者”,“教师成为解放性行动研究者”,主张教师从被动的专业发展向主动地进行其教学行为内涵上的专业化转化。而要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只有认识到这种严峻的形势,才能对教育有投入,才能有教育的思想,有教育的风格,有教育的方法,有教育的思索。总之,从静态的角度看,教师必须德才兼备。

    总之,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在40分钟内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要把上好每一堂课都与培养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大目标联系起来,努力改善课堂教学的氛围,千方百计地提高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良好的课堂气氛对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课堂教学气氛异常紧张,使学生对课堂产生了厌倦甚至逆反心理,必将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进而形成“课内损失课外补”的恶性循环,大大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强调一种活化的课堂氛围,在探求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轻舞飞扬”。

参考文献

[1]熊川武 .实践教育学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项贤明  .交往理论与主体性理论教育 [J]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2).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