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殇(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2016-3-23编辑:互联网

 《国殇》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作品赏析,感受壮烈的战争场面,体会战士们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

2、  学习本文刚健质朴的语言;

3、  了解楚辞的一般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诗歌第一段战斗的壮烈场面

难点:屈原对战士的高度评价,并上升到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度

教学过程:

一、 作者介绍及题解:

1、作者介绍: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将屈原的《离骚》与《诗经》的“国风”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除此,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2、题解:《国殇》是《九歌》中唯一一篇祭祀人鬼的作品,也是我国最早、最著名的一篇歌颂爱国主义、歌颂牺牲精神的光辉诗篇。

殇:①未成年而死者(成年:男20岁,女15岁);

    ②为国家牺牲的将士(文中意)

问:作者为什么把这些人鬼和天神、地祗同等祭祀?

明确:对那些为国牺牲的将士怀着无限的崇高敬意

二、疏通课文

    操吴戈兮披犀甲,

    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

    矢交坠兮土争先。

      手拿着长戈啊,身穿着铠甲,

    战车轮毂交错啊,短兵器相拼杀。

    旌旗蔽日啊,敌多如云,

    箭矢交互坠落啊,战士冲向前。

 

    凌余阵兮躐余行,

    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

    援玉桴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

    严杀尽兮弃原野。

      敌侵我阵地啊,践踏我队形,

    驾辕左马死啊,右马又受伤。

    战车两轮陷阿,战马被羁绊,

    战士举鼓槌啊,击鼓声震天。

    老天也怨恨啊,众神皆愤怒,

    战士被杀尽啊,尸体弃荒原

 

 

    出不入兮往不反,

    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

    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

    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

    子魂魄兮为鬼雄。

      英雄们此去啊,不再盼回还,

    原野空茫茫啊,路途太遥远。

    佩带着长剑啊,夹持着秦弓,

    身首已分离啊,忠心永不变。

    战士真勇敢啊,武力又威猛,

    刚强彻始终啊,士气不可侵。

    将士身虽死啊,精神永世存,

    您的魂魄在啊,鬼中称英雄。

 

 

三、分析与鉴赏

1、根据诗歌内容,我们可以把全诗分成几节?

全诗可分两大段。从开头至“严杀尽兮弃原野”为第一段,是叙写将士们与敌人激战及壮烈牺牲的经过。

从“出不入兮往不反”至结束,为第二段,是作者对牺牲将士的哀悼与颂扬。

2、请概括本诗主旨。

全诗通过对激烈悲壮的战斗场面的描述,歌颂了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英勇献身精神,表达了楚国人民对烈士的崇高敬意,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请自选角度(内容或形式)对这首诗歌进行鉴赏。

楚国将士的雄姿;视死如归的无畏和牺牲精神;悲壮浓烈的战场气氛;作者沉痛的悼念之情;作者的崇敬之情;诗歌的语言特色;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刚健质朴的诗歌风格

四、课外阅读

《涉江》与《史记屈原列传》

五、作业

背诵全诗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