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园林梦游
--《苏州园林》语言特色
很喜欢“扬州八怪”之一金冬心先生的一首词,“荷花开了,银塘悄悄。新凉早,壁翅蜻蜓多少?六六水窗通,扇底微风。记得那人同坐,纤手剥莲蓬。”每一读到便想到那落花微雨的江南,这似乎于我有一种神秘的经验,即“一见此地名,诗味便油然而生”。而最能代表江南文化之一的便是苏州园林,每每心向往之,所以在学习《苏州园林》一课时便格外重视。然而叶老的这篇文章与我理想的大相径庭,就正如苏州的园林,大都以繁复胜,以精巧胜,而曲园则崇尚简单一样,叶老这篇文章的语言也极尽简单,质朴,大巧若拙。
《苏州园林》是一篇介绍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说明文都要求结构严谨,语言准确。这篇文章当然也不例外,结构层次严谨,总说和分说紧密配合,显示了结构的严密性。文章介绍的不是苏州某个园林的情况,而是所有园林的共同特色,因此不能像一般介绍某个地方的说明文那样,按游览路线来写,而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全局到局部,从大处到小处,分项说明。文章开头用“标本”一词说明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总领全文;接着紧紧抓住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进行总说,从而确立了全文的中心;然后就体现共同点的四项设计原则(布局、配合、映衬、层次),分别作出具体介绍,并捎带谈到其他的一些次要特色(门、窗、梁、柱的特殊风格);最后结束全文。结构层次清晰、明快,一目了然。
另外,为了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文章还多次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如:将苏州园林与我国一般建筑比较,说明它不讲究对称的特点;将苏州园林与国外一般园林“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的道旁树”比较,说明它表现了我国传统的审美观;将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比较,说明它极少彩绘的古朴、闲适的风格。从结构到方法都具有说明文的明显特征。
而本文的语言更有特色,既准确严密,又生动形象,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从总体上说,文章在说明中融入了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以概括的说明介绍园林,以生动的描写形容景物,以通俗的议论分析原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达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在说明苏州园林总体特色时,文章使用了平实说明的方法,准确简洁,眉目清楚。在记叙和描写上,文章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记叙景物如登高鸟瞰,大到假山池沼,亭台廊墙,小到阶边丛草,门窗图案一一摄入镜头;又如守望四季,任何时候的景物,如夏秋时的“鱼戏莲叶间”,四季花树的相继开放,纷纷呈现笔端。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开花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这些生动形象的语句俯拾皆是。在议论方面,如对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解说,对苏州园林角落布置的评论等,通俗易懂,使读者在了解苏州园林的特色的同时,得到了许多有关园林建筑方面的知识。
具体来看,文章开篇就介绍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标本”一词写出了苏州园林的典范性,说明苏州园林对别处园林的影响,用语贴切自然。紧接着“鉴赏”一词,明确要求我们对苏州园林图片的画面,不只是观看欣鉴,还要作分析评价。并且“鉴赏”一词包含着一种心态,那就是观者应怀着喜爱的心态,去评价,去玩味。
和叶老的其他文章一样,本文介绍的虽是幽美如画的园林,但是文字仍旧朴实如话,而表达得极为真切。第二段中作者先总说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务必”“无论”等词语严谨、明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接下来的四个“讲究”构成的句子用词很恰当,“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这里的“布局”指整体的结构,“配合”“映衬”指各部分的作用,“层次”指次序的安排,这些词都准确地说明了苏州园林的特点。“如在画图中”比得朴实,不花俏,却是一言以蔽之。“心里想着口里说着”更是朴实到不能再朴实的境地。再者全文只用了有限的几个描写性词语和形容词,它们都表现出景物特有的状貌,很难用其他词语替换。如“重峦叠嶂”一词,写出了假山在玲珑小巧的园林中,从平地突兀而起,层层叠叠的景象,使我们对设计师和匠师们高超的技巧赞叹不已。“高低屈曲”状写了池沼河道的边沿很少有砌得整齐的石岸,总是任其自然的特色,“俯仰生姿”又写出了高树与低树种植在一起,上下相望的风姿,描述出对各种树木错落有致的精心安排。“盘曲嶙峋”形容古老藤萝枝条的弯曲枯干,满眼“珠光宝气”又写出藤萝花的典雅风韵,描绘出了生意昂然的画面。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堆砌的词藻,但苏州园林的情状已经宛然目前。
本文用词准确,还表现在说明事物时表达得很有分寸,留有余地,如:“从古代的宫殿到现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象故意避免似的”,“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些句子中副词的使用使语气很肯定,毫不含糊;池沼“大都引用活水”,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这些句子中的副词的使用则很好的避免了绝对化,体现用语的严谨;再如“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这些表示范围、程度的词语都抓住园林的特点,表达得十分准确。另外一些近义词的恰当运用,也很好的体现了语言的严谨与朴实。如“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中“艺术”与“技术”的一字之差,便清楚的道出了苏州园林的审美体验,张显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再如廊子“实际上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隔”和“界”字写出了园林设计匠心独运,在有限的空间中以创造出更多的意境。
除使用一些表示修饰、限制等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外,课文的语言还较好的做到了生动形象。比如在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时,用了恰当的动词,避免了呆板,又饶有风趣。“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一个“栽”字,足见造园者的匠心,既使是不惹人注目的阶砌小角落也不忽略。“蔓延”一词写出了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的繁茂,使平板的墙头有了活气。一个“补”字,又写出匠师们是多么的善于化单调为多彩。
本文语言生动准确,还表现在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上,第二段中四个“讲究”构成了动宾式排比句,突出了布局的特色,也加强了语势。文中还用了对偶句:“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写出了生活经历的丰富与堆积假山技艺的高超之间的关系。“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又写出了门窗的精美工艺。而大量的比喻方法的灵活运用,更是形象的道出了苏州园林的好处,“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写出了园林的不对称性;“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则轻易道出了江南园林的审美意识。这些都使本文的句式多变,文章也更加生动了。
此外,给我感觉最深的还是叶老的文章深得鹃声雨梦的江南韵致。“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写出了此番景致中孕育了这样飘逸灵动的灵魂,也才有这忘却城市,身在山间的气魄。“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是鱼戏莲叶,莲叶田田的景色,亦有“点点清圆,一一风荷举”的再现,引人遐想。“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安静闲适”一词是草木给人的感觉,更是处于园林之中人的心境,不知是草木使园中人忘却劳碌,还是人的到来使得园中草木超然出尘,但无论何种,这一词是深得江南风情的深髓的。也正如叶老说的“可是没法说出来”,感受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所以说叶老的语言是深得要领,深入人心的。
文章结尾“可以说得当然不止以上写的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似乎显得突兀,然而细想之下,苏州园林的好又岂能是言语所能说尽的,这样正是留给我们读者余地,启发我们遐想,欲要更多的了解苏州园林,还有待于我们自己的那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正如王蒙先生在讲解“《红楼梦》中的政治”时,在一个恰到好处的地方戛然而止:“探春打了王善宝家的一个嘴巴,那个嘴巴清脆的响声,余音绕梁,响彻了三百年!--”台下必定是掌声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