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了解端午节知识,了解汪曾祺,积累识记新词语。
2.分析把握课文的基本结构,了解课文基本内容,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
3.感受民俗文化,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整理课文的基本内容、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知识难点
作者通过质朴的语言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 法
诵读、解读、互动、归纳
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结构、内容
一、介绍家乡的端午节风俗(七种)
①系百索子 ②做香角子 ③贴五毒 ④贴五符
⑤喝雄黄酒 ⑥放黄烟子 ⑦吃十二红
二、介绍家乡的鸭蛋(咸蛋)
①影响大 ②吃法巧
三、回忆童年端午吃鸭蛋:快乐有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沈从文的《云南歌会》让我们知道了奇妙的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他有一个得意的学生叫汪曾祺,写文章也很有特点,可以说继承了沈文的自由、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写文章如行云流水,左右逢源……。
2.汪曾祺,当代散文大师,题材以凡人小事见长,有……出版。
3.关于端午节及其风俗。
二、读课文,品词句
1.注意识记课文的生字词(《同步学习》)读、写
重点词:门槛 kǎn 门楣méi 腌蛋yān 络子lào
沧海cāng 囊萤映雪náng 籍贯jí 肃然起敬sù
2.默读课文,试列出课文结构内容
(1)介绍家乡过端午节的(七种)风俗
(2)介绍家乡的鸭蛋(高邮蛋)
(3)回忆童年过端午吃鸭蛋的趣事。
3.齐读第一段,品语言。
说出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有哪些?写作业有什么特点。
七种风俗:
①系百索子
②做香角子(小粽子)
③贴五毒
④贴符
⑤喝雄黄酒
⑥放黄烟子
⑦吃十二红--引出课题
特点:④⑥⑦种介绍比较详细。
原因:与他处不太一样,别人不太了解。
(联系:想一想,我们这里过端午节有什么风俗?)
4.文章从“吃十二红”自然地引出家乡的鸭蛋一高邮咸蛋。
(1)介绍文的影响大:对高邮人肃然起敬,名人有记载。
(2)介绍文的吃法巧:细致、讲究、名菜。
语言特点:
①风趣、轻松、幽默:(如拉家常、像与友人神聊)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夸张)
必用……特别标明……以示影响之大。
我对异乡人称道……不大高兴的,好像……
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我在北京吃……这叫什么咸鸭蛋呢?(信口而出、自夸、得意之状现于言表)
②方言特色
敲破“空三头”,“白嘴”吃也可以
③平淡而韵味无穷
鸭蛋有什么可挑呢?:有……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真是用心、有意)
④引用袁板的文段有什么作用?增趣味,证明高邮蛋名气大,同时介绍腌蛋的一种食法。
5.最后一段的联想:
体现作者的思路开阔,行云流水,写文章左右逢源,才气,丰富文章的文化情趣:体现作家独特风格。
三、讨论本文的主旨
本文写端午的鸭蛋,写得如此津津有味,意义在哪里?(你从本文获得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日常生活也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
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
文中关于端午节的风俗,高邮地方,风俗民情都丰富了我们知识面。
四、练习、作业
《同步学习》7
教学后记
本人最有意义的地方是语言的流畅,其内容设计什么意义,只能说,生活中的凡事也可以写成文章,但也只有善于驾驭语言的人,才能把一根稻草说成金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