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2016-8-8编辑:互联网

马蓓 

藤野先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收集鲁迅生平和创作的资料,认识鲁迅的人生道路,为理解鲁迅作品打下基础。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明确这篇回忆录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记叙的。

    2、 复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探究本文外貌描写及典型事例对揭示人物思想和性格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学习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

    2、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出示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作家作品

    2.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09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课文。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标示段序,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2.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请你依据文章叙述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内容,列出结构简表。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板演自己列出的结构图。 

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 

     见藤野前,在东京       相识 

     与藤野在仙台相处       离别 

     相别后,               深切怀念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这就是当年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显示图片)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这篇文章还有另外一条暗线,那么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我们先按下暂且不表。下面先来看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述藤野先生的。 

    四、研读,分析藤野形象 

    1.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 

    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投影显示如下)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形象? 

       目睹印象--治学严谨     耳闻亲见--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 

    教师小结: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大家找找看,一共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几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2.学生朗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结论: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提问:学了6-23段文字,我们懂得了学写类似作文要注意哪几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 

    明确: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②叙事应该有详略 

          ③上下文注意过渡 

          ④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 

    读到此,我们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他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读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 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日本学生怀疑鲁迅考试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题目,他们根本看不起中国人,因为当时中国是弱国。二是因为看电影时,鲁迅看到中国人为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人抓获要枪毙时,日本学生拍掌欢呼,对中国人民大肆污蔑。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同时感到中国人思想的麻木。这时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 )

    前面我们阅读了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一些文字,文中还有一些内容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 

    3.领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作者是抱着什么目的去日本的?为什么又离开日本去了仙台?(出示《自题小像》) 

    找找看,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研讨交流,教师小结。 

    A.在东京 

    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不学无术 思想腐朽 

    所感----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B.去 仙 台 

    日暮里:触发忧国之情     爱 国    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C.弃医从文(显示图片和电影资料) 

    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爱 国 

    电影事件---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D.离开仙台,怀念先生 

    直抒怀念之情-- 热情赞颂高度评价   藏讲义    爱 

    怀念付诸行动--挂照片    写文章    国 

    五、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并明确词义

绯红fēi 宛如wǎn 驿站yì 解剖pōu 油光可鉴jiàn 

毫不介意 落第 畸形jī 不逊xùn 匿名nì 

杳无消息yǎo 诘责jié 凄然qī 教诲huì 瞥见piē 

抑扬顿挫cuò 深恶痛疾w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品析“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似乎”等副词对表达文意的作用。 

    3.研读精彩语段,体味富含感情色彩的语言。体验反思,理解课文主旨。 

    4.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尚品质。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以强盛祖国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采用小组自改互查的方式,组长点评完成情况。 

    二、研读关键语段,深透理解文意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1、2语段,思考: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2)“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可以吗? 

    学生交流后回答,教师明确: 

    (1)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作者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东京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远大抱负与灰色的环境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心绪包容在这感慨良多的一句话里面。反衬出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2)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了这一反浯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而改动后则语意直露,缺乏讽刺意味。 

    2.学生集体诵渎第5语段,思考: 

    (1)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缘由是“物以希为贵”.那么句中的“大慨”可以用“因为”替代吗? 

    (2)“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 

    (1)“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点自谦、自喜,还有点隐含的感激之情。作者把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而“因为”则表达不出这层意味。 

    (2)“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明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表露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一词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3.学生自读课文第24至3l语段,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2)“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呢? 

    (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句中“何尝”是什么意思? 

    (4)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交流后发言,教师明确: 

    (1)这是在考试风波一事使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人格受到极大伤害后写下的一句极为愤慨的话。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歧视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的:在他们看来,贫弱中国的国民是低能儿,分数六十分以上,是老师漏题,而不是个人能力所能达到的。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到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所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2)文中看电影事件中所叙述的中国人的情形,是依着一个要被枪毙的中国人、一群围着看枪毙的中国人和一个“我”的次序来说的。特意写明:“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说明作者没把自己看做局外人,旁观者。 

    (3)“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采”原指日本学生看到枪毙中国人时兴高采烈的表现。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4)匿名信事例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现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看电影事件反映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这两件事各有侧重,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4.学生自读课文38语段,教师点拨: 

    语段中“良心发现”一词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等。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文章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5.学生齐读课文1、5、24~31、36~38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朗读要求:第1段要读出辛辣嘲讽意味,第5段以轻松亲切语调表现友好之情,24~31段则充满愤激,36~38段应满溢感激。 

    三、合作研讨,体验反思 

    1.关于课文主旨的理解,沦争颇为热烈,对于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结合文(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学生各抒己见.激烈争论。

2.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什么启示?请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引导、鼓励。 

    四、课堂小结 

    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能获得心灵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鲁迅的文章尤为如此。走进散文《藤野先生》,使我们更亲近地触摸了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更深透理解了鲁迅感念师恩的丰富内涵。藤野先生,令鲁迅感念,更镌刻在读者的心中,愿我们在关爱的沐浴中,生活的天空更为湛蓝、亮丽。

五、作业布置

朗读课文,领会感情

 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鲁迅

 明线: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没有民族偏见--怀念先生 

       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关心实习    问中国女人裹脚 

 暗线:鲁迅的爱国情感--弃医从文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