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

发布时间:2016-2-10编辑:互联网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

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探讨用典的意义;

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内容

一、激情导入--确定基调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词人是南宋时期的。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殊时期,这是一个充满悲情的时代,是一个让英雄人物既流血又流泪的时代,有这样一位抗金英雄,他出生在金国统治的北方,他是山东济南人。这个人,就是辛弃疾。那么,你能说说你所了解的辛弃疾吗?

预设:他是个豪放词人,更是个爱国英雄(可结合课文注释和预习资料)

教师补充: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联想的翅膀,倾听的耳朵,和辛弃疾一起登上北固亭,去聆听这位年已64岁的老人的心语,去感受他老当益壮的豪情和报国无门的愤慨之情!

二、 初读感知--明晓大意

1.板块设计:本词也是一首怀古,所以整体思路就是通过怀一些“古事”,来抒写自己的情怀。所以,弄清楚哪些古事,什么情怀就能理清思路了。第一板块以问题“本词怀了哪些古代事?”为切入口,理清全词思路。

2.指导预习,初读课文,疏通文字。

3.补充注音:谢?

4.补充注释: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5.思考问题:

(1)找出韵脚,并在朗读中体会。

左、住、虎、顾、路、鼓、否,姑苏辙。

师:请大家齐读全词,理清整首词的思路。

生:齐读

三、 品读研究--体悟思想

1、同学们,辛弃疾的词,在横溢的文采之上,还有一种让我们感奋的力量,这源自于他那拳拳的爱国心、报国志!其实,我们熟悉的南宋作家群何尝不都是这样:比如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比如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比如文天祥的“生无以救国,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们的个人情感总是与时代、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学们,多读一些这样的诗文吧,让我们的灵魂也因此受到洗礼!

2、继承苏武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3、作者与写作背景: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闭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喜泰三年(1203),辛弃疾64岁退居江西乡!司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伉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5、讲读课文。

阅读上片。让同学分出层次,教师讲析。----------------分两层。

①"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是第一层,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舞谢歌台"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②"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 "是第二层,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想当年"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辛弃疾远在乾道元年(1165年)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出兵北伐,应取道山东-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不得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在当时韩佳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③同学朗读上片。总结: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板书:

孙权                        仰慕

上阕        怀古伤今         向往     刘裕感慨

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①第一层"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肯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前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漠陈说,使人有封狼居前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②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藉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联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佛狸洞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调"是北魏太武帝拓跋案追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③作者写佛狸调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宝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④最后三句是第三层。抒发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玉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以廉颇事做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明确。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极好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一腔悲愤溢于言表。

总结下片。用刘帝、佛狸调、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板书:刘义隆              告诫            扬州路

下阕       评古论今    忧虑    佛狸祠    廉颇   壮心不已、壮志未酬

四、 配乐诵读--升华感情

教师播放《十面埋伏》,学生先自由诵读,然后展示(如果学生诵读不到位,教师可以范读)

总结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这首词借"怀古"赞扬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仓碎北伐的冒险行动,表达自己的积极抗金,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热切愿望。运用典故,十分恰当,是它的一大艺术特色。

思考:

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认为如何?

4、这首词用典多不能说是毛病。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六、归纳全诗。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七、 作业布置--课后巩固

1、 必做:背诵全词并完成练习册1--8题

2、 选做:谈谈读完这首词后的感受,选为下周随笔题材

3、这首词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含义?同学们自己总结一下。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