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庄子故事两则》这一课(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7-12-13编辑:互联网

 我上《庄子故事两则》这一课

                          叶子

一、激趣导入:

古时有一位大师,他的才学和品质都为人之首,到大限之日时,很多弟子极伤心,竟呜咽有声,情不自禁。大师笑道:“你们不是不明白: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死生为伴,通天一气,你又何必悲伤?”弟子道:“生死之理,我何尚不明。只是我跟随您至今,受益匪浅,弟子却无以为报。想先生贫困一世,死后竟没什么陪葬。弟子所悲者,即为此也!”大师坦然微笑,说道:“我以天地作棺椁,以日月为连壁,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我的葬具岂不很完备吗?还有比这更好更多的陪葬吗?”弟子道:“没有棺椁、我担心乌鸦、老鹰啄食先生。”大师平静地笑道:“在地上被乌鸦、老鹰吃掉,在地下被蝼蚁、老鼠吃掉二者有什么两样? 面对死亡,这位大师表现的是何等的坦然!他是谁呢?--他就是庄子。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关于他的更多的故事,(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庄子故事两则》,感受他的机敏、幽默与诙谐。

二、自主学习汇报。谁能介绍一下庄子的基本情况?(找同学介绍) 

大屏幕显示:1、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2、《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其文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善用故事说理,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三、研习新课

(一)我们首先来看庄子故事的第一则:《惠子相梁》(大屏幕显示原文)

先请大家结合注释读一读这篇文章,注意一些生字的读音。 

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板书: 

或    子     国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给大家读一读(生读毕), 

师:我们请位同学来评价一下他的朗读(生评价) 

师补充:注意这个字的读音:邪,古同疑问词“耶”ye2,(板书)回忆一下,《马说》中有一句:其真无马邪? 

好,我们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这篇文章很短,也不难,我们结合注释看懂它应该没有问题。注意,我刚才在黑板上写了几个词,这几个词在文中,都没有给注释,没有给注释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说认为我们在这么长时间的文言阅读中,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应该能够掌握了,好,那我们先来看看。 

师:或谓惠子曰,这个“或”怎么讲? 

生:有人

师点评:对,想一想《陈涉世家》中那句,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师:再看这句“欲代子相”,这句中“子”怎么讲?大家可以发现,本文中有不少的“子” 

生:你、您

 师点评 :古代对男子的通称,结合语境解释为“您” 

师: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这个国字怎么理解,是国家吗? 

生:   

师:对,应该是国都的意思,要结合语境来理解这个“国”字,范仲淹的“去国怀乡”也是国都,     而孟子的“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就要解释为“国防”了。 

师:好了,下面我们给大家一点时间自己梳理一遍文意,然后我 们请同学来把这个故事给我们讲一讲。 

生快速梳理,师巡视后,板书“仰而视之”“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完毕,师发问:仰而视之的主语是谁? 

生:……

师:对,结合语境,当然应该是鸱,因为前面是鹓鶵过之,所以有的同学可能会误以为是鹓鶵的。好,我们请位同学来讲一下这个故事。不必翻译。 

生讲。讲述完毕, 

师:惠子要捉拿庄子,在国都中搜查了三天三夜,庄子见了惠子后,按理说应该是非常气愤,按我们的想象,庄子见了惠子应该大叫一声:甚矣,汝之不义!但是,很奇怪,庄子却非常有耐心的给惠子讲了一个故事,那么你认为庄子讲这个故事的用意是什么呢?

生:……

师:哦,原来庄子是在绕着弯子骂人。你认为文中哪一句话最后泄漏了庄子的本意啊? 

生:“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

师在屏幕上用粗线条将该句标出 

师:好,你能想象庄子的语气把这句话读一读吗? 

生读。 

师:其实,解读庄子这个故事并不难,我们搞清楚庄子这个故事中的三个比喻就行了 

师:鹓鶵    鸱   腐鼠分别代表了什么? 

生:鹓鶵是庄子自比   鸱是指惠子   腐鼠是代表功名利禄(大屏幕显示)

师小结 :  庄子用这个故事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的讥讽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真是尖锐痛快而又余味无穷啊。(大屏幕显示)

师:好,那大家设想一下,惠子听完这个故事后,将如何对待庄子呢? 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呢?

生   

生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我上课前发给大家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也是庄子讲的: 

楚国郢人捏白垩e4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 

读毕, 

师:我们请个同学来谈谈读完这个故事的感想 

生谈   师相机点评 

师: 知道庄子讲这个故事的背景吗? 

生: 不知道 

师:这是惠子死后,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的一个故事,是向学生慨然感叹自惠子死后,他就没有可以谈话的知己了。庄子的话很深沉,也很动人,在整部《庄子》里都是少见的。可见,在庄子心目中,惠子是难得的知己。因此啊,后人推测,惠子相梁这个故事应该是庄子的学生杜撰的,惠子尽管醉心于功名利禄,但要作出伤害朋友庄子的事来,还是不大可能的。 

师: 庄子和惠子虽然是一对好朋友,但是这对好朋友的基本观点是不同的,所以在讨论问题时经常抬杠,甚至是在散步的时候就争吵起来,下面我们就来看第二则故事: 

(二)学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师: 还是大家先结合注释读一读,了解了解这个故事 

生读   老师板书   固    既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师:我们还是先请同学来读一遍 

读毕,师点评  (或范读一遍) 

问学生:这个故事看懂了吗? 生 :(可能会说)不太懂 

师:是啊,这个故事要比上面那个故事难点了,为什么呢?因为它里面含了一个历来都争论不休的哲学命题。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把庄子和惠子的对答翻译一下,当然,这个翻译本身是很简单的,大家看看手头的材料: 

惠子:你不是鱼,怎么知盗希?nbsp;

惠子: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庄子:你说‘你哪儿知道鱼的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好,那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师:读完了吗?好,那你们告诉我,在这场争论中谁占了上风? 

生  庄子 

师:为什么 

生 

师: 从逻辑上看,其实胜利的应该是惠子,庄子是靠偷换了概念取得了上风。他把信息如何在人与鱼之间传递的问题,转变成了人在什么地方得到鱼的信息的问题。这样说,或许大家比较清楚了。 

师: 我们先把这场千古的争辩放一放,我们来关照一下,为什么庄子始终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呢? 

生    

师: 对,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它愉悦心境的投射,我们课堂中经常爱用王国维的一句话: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在这点上,大师们是相通的。庄子说过一句话,听起来很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天人合一。所以,庄子此时快乐,他认为鱼也应该是很快乐的。我们把话题说得远一点,庄子的这种人生态度,我以为是非常重要的,带着这样的眼光我们可以在冰冷的现实中找寻到诗意,从而丰富我的精神家园。【板书】诗意的栖居 

师: 最后,我们还有点时间,再回到这场千古的争辩中来,有人说,庄子其实在逻辑上也是可以不输给惠子的,只是他没找准方向,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你认为庄子怎样回敬惠子才可以从逻辑上不输呢? 

生:纷纷思考,纷纷作答。

四、拓展延伸。

我们之前也曾学过孔子、孟子的文章,对他们的思想也有一定的了解 ,孔子、孟子和庄子,你更欣赏哪一位,谈谈你对他的看法,以书面形式展示。

备注:课前准备文本资料两则(用醒目黑体字打印发放): 

资料一:备注:课前准备文本资料两则:楚国郢人捏白垩e4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

资料二: 

惠子: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庄子:你说‘你哪儿知道鱼的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好,那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资料链接:

1、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其中有人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找智慧。”

2、北师大教授于丹在《百家讲坛》中的“论语心得”、于丹讲庄子风靡全国。可上网查看。

3、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他推崇“自然”反对“人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