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古诗词中象征隐居的几个意象词

发布时间:2016-8-27编辑:互联网

 白  云

南朝时,陶弘景隐于句曲山,齐高帝萧道成有诏问他“山中何所有?”他作诗答曰:“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把赠君。”从此白云便与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白云自由不羁,高举脱俗,洁白无瑕,是隐者清高风度、品格的最好象征。

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全诗四处写“白云”。诗歌只抓住刘十六自秦归隐于楚的行程来写,白云与隐者处处相随,。这是一首送别诗,不从送别的角度申诉离情;题目为《白云歌》,也不以咏物的形式描摩白云;所送的对象刘十六是位隐者,而全诗又无一处提到隐者。我们从诗中似乎只看到一朵白云在隐者的头上飘浮,而隐者的高洁形象,隐逸行动的高尚,作者对隐者的称赞和羡慕,都见于言外了。这种艺术效果产生,就只能归功于白云这一典型意象的固定内涵了。

王维《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六句诗中,前二句是叙事,后四句是对话,平白如话,质朴无华,诗的意境全在“白云无尽时”一句。我们仿佛看到,深山之中,林泉之侧,有一位隐逸之士,高卧于磐石之上,头上白云飘浮,身边清风徐来,所见则山花烂漫,所闻则百鸟鸣啭。而这一切是永远也不会穷尽的,这比起尘世间的荣华富贵来,不是更富有吗?这一句“白云无尽时”,写尽了作者对友人的劝慰之情,对隐者的仰慕之心,还有对社会现实的愤激之意。这平淡中的深厚诗意正是由“白云”中所隐含的文化内涵造成的。

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高适的《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白云劝尽杯中物,明月相随何处眠?”

均以白云象征隐者。

沧  浪

 “沧浪”,水名。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云:“武陵龙阳有沧山、浪山及沧浪之水。”《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音拙,洗)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这是渔父所唱的《沧浪歌》。这首《沧浪歌》又见于《孟子》,可见是江湘间广为流传的歌曲。江水初夏涨时则浊,秋末落时则清。缨,系帽子的带子。清水濯缨,浊水濯足,是说适应环境,即《渔父》原诗中说的“与世推移”,也就是“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  ” 的意思。王逸《楚辞章句》注曰:水清“喻世昭明,沐浴升朝廷也”;水浊“喻世昏暗,宜隐遁也。”《论语泰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诗人往往借用“沧浪”来表达意欲归隐的想法或看破生活、不以为意的态度。

王维《酬张少府》:“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这是一首酬和张少府的诗,张诗中曾问到“穷通”之理,“渔歌入浦深”就是王维的回答。这里的“渔歌”就是指《渔父》中的“沧浪之歌”。王维似乎在说:我同意“渔歌”所唱的态度,水清濯缨,水浊濯足;通则显,穷则隐,“与世推移”,怎么都可以。不必问穷通之理,还是归隐吧!

沧  洲

 “沧洲”,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居住的地方。

杜甫《曲江对酒》:“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这句中的“沧洲”也是指隐居地,“拂衣”是说在公堂上拂衣而去,即辞官的意思。因为有微官在身,而无法脱身隐居,所以,虽老大伤悲,也无可奈何,终未拂衣而去。显示一种欲进不能,欲罢又不忍的两难境地,这正是杜甫既不满意官场生活,又不肯放弃政治理想的矛盾心理。

李白《江上吟》:“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全诗是写功名富贵不能长在,而诗词歌赋却可与日月同辉,表达了作者对庸俗生活的鄙弃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摇五岳”是写笔力雄健无敌,“凌沧洲”是写胸襟高旷放达(虽身居江湖,但还是心胸开阔,睥睨一切)。

陆游《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陆游晚年隐居在绍兴镜湖边的三山,故云。后三句是说:此生,怎么也不曾想到--我的心一直在西北天山战场,而身躯却隐居衰老在“沧洲”!“谁料”二字,感慨万分;身心异处,字字血泪。感叹自己被迫隐居,流露出对朝廷屈辱求和政策的愤激情绪。雄壮深沉,苍劲悲凉。

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

既怀着入世为官的理想,又对出世隐居有着极大的想望。其实是写一种矛盾的心理。

范成大《水调歌头》:“酾(音师)酒问蟾兔,肯去伴沧洲?”

把酒问月,肯陪我去沧洲隐居吗?表达了自己意欲退隐的念头。

东  皋

“东皋”,泛指田野或高地。一说东山。《文选秋兴赋(潘岳)》:“耕东皋之沃壤兮,输黍稷之余税。”后来诗文中多借指隐居地,以寄托隐居之意。

陶潜《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这里的“东皋”既是实指田野间的高地,也是暗指作者的隐居地,诗句抒发了作者隐居生活的闲适和惬意。

唐朝诗人王绩《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隐居之意,只是这隐居生活不像陶渊明那样快乐,不能与当地的乡民相处融洽,徙倚无依,所以长怀“采薇”(悲伤痛苦)之心。王绩自号东皋子。

王绩《秋夜喜遇王处士》:“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这里并不是泛说屋北的场圃,家东的田野,而是借“东皋”点明归隐躬耕的身份。

晁补之《摸鱼儿东皋寓居》:“东皋嘉雨新痕涨,沙嘴鹭来鸥聚。”晁补之晚年归隐,自号归来子,并修葺东山“归来园”,作为游憩之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