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农村孩子教育之困惑

发布时间:2016-3-3编辑:互联网

作者:彭惠军

现在,很多老师对90后孩子的教育是怨声载道,都说这一代农村孩子教育起来特费劲。普遍情况是:贪玩不爱学习,对长辈不尊敬,对人没有礼貌,没有同情心,不知道感恩,没有团队精神,纪律观念差,不好管理。看起来,他们是一无是处,其实,这也不尽然。但是,这一代农村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是历尽艰辛,他们忍受着对自己最亲人的思念,在痴盼与梦想中长大;当自己最亲的人已在身边时,他们反而感到陌生,因为这一张面孔与自己模糊的梦境相差太远;当他们从穷山僻壤中迈进高楼林立中时,周围的一切是那么地让人感到眼花缭乱,心中的惊奇与胆怯,一时让他们头晕目眩,无法接受;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已经忘却什么是父慈母爱,突然和这对叫做父母的人在一起,突然得到太多的亲情与爱,使他们一下受宠若惊,无福消受。他们心理的变化,甚至心理性格发展的畸形,难道要让这些深受遗弃与伤害的幼小心灵来承担吗?我想:应该负主要责任的应该是社会、父母。细细分析起来,这一代小孩心理性格的发展失调主要应该由以下几种原因造成:

一、 留守多年,心灵上阴影太浓

8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给中国大地带来勃勃生机,农村民工如滚滚春潮涌向沿海开发城市,他们为了尽快摆脱祖祖辈辈的赤贫,背井离乡,阔妻别子,来到这些陌生的刚刚开始开发的城市,流血流汗,为了让家人不再过贫困的生活,他们只能将自己嗷嗷待哺的孩子忍痛扔给年迈的父母,只身南下。而这些无辜地被父母扔下的幼小孩童从此就成了无父无母的形式上的孤儿。

他们没有了父母的疼爱,在他们细小的心灵里,父母成了电话那边一个神秘的符号,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抽象的东西,有的父母甚至将抚养孩子的义务全权交给长辈,对孩子的教育与成长不闻不问,以至在他孩子的幼稚的心目中只知道世上有爷爷奶奶,不知爹妈为何物。

会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因心中再也无法承受对孩子的思念,挤完火车挤汽车,下了汽车坐马车,辛辛苦苦到达家中,终于看到自己魂牵梦系的孩子时,孩子给他们的却是一个陌生的眼神,躲藏在爷爷奶奶身后不敢出来见人,你想去抱抱他吧,他就是抱着老人的双腿不放,爸爸、妈妈也不会叫……。经过几天的努力,终于可以让你抱了,甚至怯生生地叫你一声爸、妈了,可做父母的假期也要到了,又要到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去赚钱养家了。当一步一回头,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离开,再次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时,远方那个幼小的时刻盼望父母回来的小孩童又会暂时被父母抛到了脑后。随着时间的流失,爸爸、妈妈在小孩的心中又变成了一个只有声音的模糊概念。如此几年,小孩的个头长高了,年龄增大了,可是在他们的心中,父母永远是个并不具体的思念,慢慢变成一种茫然的隐痛。而在另一方面,爷爷奶奶或外祖父外祖母在他们心中却是他们唯一的依赖,这些老人们照顾小孩的吃喝拉撒及其泠暧是无微不至,但对于孩子的教育,包括知识、心理、行为习惯的教育与培养,大多老人是一窍不通,只是一味的娇惯,一味的纵容,让小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尽量的满足孩子的一切合理、不合理的要求,如此一来,好心做了坏事,无形中养成孩子懒惰、骄横霸道、没有同情心、没有长幼观念、缺少文明礼貌、不爱学习或者由于不良的教育方式而引起的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不善言辞。将孩子的心理发展引入一个难以校正的误区。

这种由于缺少父母之爱而形成的心理阴影长期地占据在孩子的内心深处,影响着他们的心理正常发育,使他们产生对父母的怨恨,让他们与父母之间的感情鸿沟越来越宽,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补救,后果将会相当严重,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二、 生活环境的巨变引起的心理变化。

当家中的老人一遍遍打来电话,称孩子不听话,学习成绩差,一天到晚到处跑,躲着不上学,自己再也管不住,要求将小孩带出来时,这些父母们才感到问题的严重性,才考虑将孩子带在自己身边。可这个时候的父母们,在外打拼了近十年,已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有的甚至有了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工厂,自己的商店,有的已成了公司的骨干或股东。钱是有了不少,可事情更多更忙了,虽然表面上将孩子带到了自己的身边,可实际给孩子的关心却是少得可怜,甚至有的父母将小孩的学习与成长全权托付给老师,自己竟然不闻不问,小孩子的学习他不理,小孩子的心理状况他不理,整天除了忙上班或者生意就是泡在麻将桌上,甚至自己打牌或者和一些朋友聚会做大人游戏时无视小孩的存在,也不管自己或朋友的言行对小孩有没有负面影响,到头来,小孩跟着父母出来,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正当教育,反而受到的影响更差,学得更坏。

而另一方面,很多农村小孩,从前在家乡很难上一次街,很难赶一次集,很难见到陌生的人,对于风景他们或许一点也不陌生,可对于热闹,他们是既高兴又害怕,喜欢热闹是孩子的天性,害怕是他们毕竟没有见过什么大场面。当他们突然被带到这个高楼林立,灯红酒绿的社会中来时,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一下子就会被这花花绿绿的生活与形式抓住,一开始或许会因为不熟悉这个全新的生活环境而不敢放开手脚,但小孩子飞快的模仿能力与天性好奇,会使他们不自觉地被一些新颖的玩意儿所吸引,这个时候,我们的父母们如果因为自己工作或生意的忙而疏忽小孩子心理细微变化而不去及时做心理辅导加以纠正指导的话,小孩子的行为习惯,性格品质的发展形成可能会从此走上歪曲之畸路。

在这些新奇的玩意儿中,他们最容易接触的可能是网络与游戏机,网络是个让欢喜让人忧的东西,其中精华为少,但有不少不良之徒,昧着良心利用网络赚钱,不择手段,将诸多对青少年身心有严重危害的糟粕污秽之物也放在网上,少年儿童心理发育尚未健全,心理抵抗力与防御能力极低,这时我们的父母们又因为没有时间教育或管理自己的子女们,将孩子一个人放在家中,除了钱外什么也没能给孩子,无形中给孩子创造了一个迷恋网络、迷恋游戏的机会和条件,这时的父母没能及时地去引导教育甚至限制他们,他们很容易深陷其中无法自拔,除了网络和游戏他们对学习、对正常的生活习惯养成、对文明礼貌、对正当的人际交往全然没有兴趣,一步步变得不学无术,甚至大手大脚花钱,到没有钱花的时候还很有可能走上邪路,变成一个真正的问题少年。

三、 多年的感情亏欠,父母补偿式教育带来不良后果。

在外闯荡数年,有不少父母在物质上有了一定的基础,工作事业上也初有成就,所谓吃住不愁,唯一让他们心有愧疚的就是对孩子所欠的父爱、母爱,当自己的心肝宝贝现在能来到自己身边,终于可以与自己一起享受自己数年来打拼来的劳动成果时,他们是无比的高兴与自豪,在他们心中,他们摆脱贫困的理想终于实现了,他们终于可以为家庭,为子女创造出了一个好的生活环境,他们内心充满了成就感。在这种生活无忧的情况下,他们就会特意地对原来被自己留守在家的孩子以爱的补偿。

我们不能说补偿爱有错,但我必须提醒各位有类似情况的家长们,补偿爱一定得有度。有些父母力所过及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没有理由地由着孩子性子,也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行这是否正常,一味的纵容,一味的满足,到头来孩子会形成一种无限制的依赖,与过分的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别人感受,极度的自私。这种过度霸道性格会使他与周围的人无法正常相处,容易被人孤立。在学校里会出现目中无人,容易与同学发生冲突,乐意拉帮结派充大哥,惹事生非,无法沉下心思到学习,老师对他的教育,他听不进出,反而认为老师是让他难堪,更容易产生对老师的逆反心理,从而心理上与老师对抗,影响自己的学习,影响良好习惯形成及优良品质品德的培养。这种学生也极容易被社会上不良因素的负面影响,形成不良性情与习惯,甚至走入人生歧途。

对于以上这些现象,给我们所有在外创业的父母们提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子女教育课题:在教育子女与财富欲望的满足到底谁最重要?我个人认为,这两者都非常重要,关键是我们这些父母应该如何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做到鱼与熊掌之兼得。

笔者从事教育教学十多年,对这一类学生做过较深入的调查与了解,也曾经深为这一类学生头痛过,所以感受也较为深刻。针对这类学生的教育提出以下几点不成熟的意见与建议给家长,以供参考。

第一、 无论你有多忙或有多穷,尽量不要让孩子做留守儿童。

第二、 如果万不得已将孩子留在老家,请多用现代通讯与孩子联系--每周不少于一次,每次时间不少于30分钟,利用遥控正确教育、指导、督促孩子的学习与心理成长,千万不要冷落了他(她)。

第三、 当孩子来到你的身边时,千万要理智,不要溺爱过火;是非曲直一定得让孩子明白,奖罚分明,不要因曾经留守过的内疚而过分宽容孩子。

第四、 刻意培养孩子理财能力,有计划地发给孩子日常费用,并让他们记好支出帐目,一周一发,周日晚凭支出帐目发放下周日常费用,节省者,帐目清晰、支出合理者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第五、 每天再忙也得抽空辅导孩子学习,了解他们的学习与心理发展及习惯养成等情况,并给予正当的指导。

第六、 应该多与孩子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取得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做到家校教育齐头并进。

第七、 教育孩子合理安排时间,做到对时间的支配合理,生活有规律并养成习惯。

第八、 积极配合老师培养孩子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实际可行的人生奋斗目标,并有效督促他们逐步实现。

    

望各位教育者,包括教师和父母,应该认真分析,找出治疗其根本的教育方法来纠正他们尚未形成的心理性格“畸形”,要是让这种假形“近视”变成真形近视眼就无可救药了。

                                                    

                                                      2009/05/23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