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教案(人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8-15编辑:互联网

   哈姆莱特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其创作经历。 

2.理解戏剧情节的发展。 

3.分析哈姆莱特的艺术形象。 

4.体味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形象。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

教学难点:    体味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这堂课就从这一句英语开始说起。谁能把它翻译一下

相信大家对这句话并不陌生。他就是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中的一段经典台词:“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这不仅是忧郁王子哈姆雷特关心的问题,这也是作家莎士比亚关心的问题。为什么呢?

我们在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时候了解到要读懂一首诗,就要了解它的作者。这叫知人论世。现在,对于外国文学作品,这条经验也一样适用,那么我们就先来了解莎士比亚。

二、作者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喜剧《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等和一百多首十四行诗。是“英国戏剧之父”,本琼斯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被赋予了“人类文学奥林匹克山上的宙斯”。

提问:大家还知道莎士比亚哪一些著名的剧作啊?

明确:悲剧:麦克白,李尔王,哈姆莱特,奥瑟罗,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裘力斯凯撒,安东尼与克莉奥佩屈拉(埃及艳后),科利奥兰纳斯,特洛埃围城记,雅典的泰门等。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错中错,终成眷属,皆大欢喜,仲夏夜之梦,无事生非,一报还一报,暴风雨,驯悍记,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们,爱的徒劳,维洛那二绅士,泰尔亲王佩力克尔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等。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亨利八世,约翰王,里查二世,里查三世。

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进入了“人”的觉醒的时代,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开始动摇。在“个性解放”的旗帜下“为所欲为”,这是当时的一种时代风尚。这一方面是思想的大解放,从而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大发展,欧洲的封建社会正往资本主义社会过度。另一方面,尤其是到了文艺复兴的晚期,随之产生的是私欲的泛滥和社会的混乱。面对这样一个热情而又混乱的时代,时值人到中年的莎士比亚,已不像早期那样沉湎于人文主义的理想给人带来的乐观与浪漫,而表现出对理想与进步背后的隐患的深入思考,社会过渡时期的问题十分突出。《哈姆莱特》正是他对充满隐患和混乱社会的一种审美观照。

三、全剧剧情。

让学生根据所知复述基本剧情。

明确:《哈姆雷特》描述丹麦王驾崩,守夜卫兵看见老王幽魂出现,告知哈姆雷特王子。而叔父克劳迪服丧未满,即娶其兄嫂继承王位。王子与幽魂对话,获知叔父谋害父王之真相,王子装疯卖傻为证实真相,导演一出老王被毒杀短剧,请新王与新后观赏,叔父当场色变,母后以为王子疯了。王子在质问母亲的时候误杀了大臣,也是自己恋人的父亲波洛涅斯。奥菲莉亚遭情人失踪及丧父之痛投河自杀,引起兄长雷奥提斯心头之恨,与克劳迪王共谋比剑时涂剧毒于剑锋,酒内下毒,加害王子,不料被皇后误饮,雷奥提斯自己亦为毒剑所伤,临死告知王子真相,王子报了父仇,自己亦壮烈牺牲。

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且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剧中人物台词来体现和推动情节发展,而情节又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由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而产生的人物的行动和事件。借助于台词来把握戏剧情节是我们学习戏剧的主要方式。但由于人物对话多,有时读完后情节不能清晰地呈现在读者脑中,而分析人物间关系可帮助我们熟悉剧情,把握人物的心理及命运走向。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剧本出场人物提示和课前自读,说说本剧中的人物关系。

      明确:哈姆莱特和克罗迪斯名为叔侄,实为仇人;哈姆莱特和葛忒露德虽是母子,但又有母嫁仇敌的隔阂。克里迪斯和葛忒露德原为叔嫂后为夫妇,二人间又有毒杀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另一个家庭波洛涅斯一家同样既有自身的矛盾又与哈姆莱特一家关系错综复杂。波洛涅斯既是国王帮凶又是哈姆莱特挚爱的女友的父亲。奥菲利娅挚爱哈姆莱特又与父亲有骨肉亲情。雷欧提斯本是哈姆莱特朋友,后又因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成仇人。

      由此可见,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复仇事件是被放置在一个错综复杂的极为矛盾的环境中,他既担负着复仇的使命,又承受着亲情、爱情、友情等复杂感情的折磨。

哈姆雷特 Prince Hamlet -- 丹麦王子。为父王的鬼魂所困扰,要对杀父凶手复仇。经历了痛苦的挣扎之后他达成了目的,整个王宫也陷入了死亡的恐怖之中。他最后也中了致命的毒剑死去。

    克劳地 Claudius -- 丹麦现任国王。他是哈姆雷特的叔父,在哥哥死后继任了王位。老王的鬼魂告诉哈姆雷特,他正是谋杀自己的凶手。他罪有应得,最后死在侄子复仇的毒剑下。

    鬼魂 King Hamlet (Ghost) -- 哈姆雷特的父亲死后化成的鬼魂。他被弟弟毒死时,哈姆雷特正在国外。

    葛簇特 Gertrude-- 丹麦王后,王子的亲生母亲。老王死后她改嫁克劳地,在莎士比亚的时代这种关系被视为乱伦,所以引起了哈姆雷特的仇恨。她替哈姆雷特误喝下了克劳地预设的毒酒,当场身亡。

    波隆尼尔 Polonius-- 克劳地的御前大臣。他是个出了名的老顽固,阻挠哈姆雷特与欧菲莉亚之间的爱情。哈姆雷特总是假装呆头呆脑来戏弄他。他躲在一块挂毯后,偷听哈姆雷特与王后的谈话时,被王子一剑刺死。

    雷欧提 Laertes-- 波隆尼尔的儿子。为了父亲和妹妹的死用剑杀死了哈姆雷特。他也死在哈姆雷特的毒剑下,尽管当时哈姆雷特没有意识到剑是带毒的。

    奥菲莉娅 Ophelia-- 波隆尼尔的女儿。她与哈姆雷特双双陷入爱河,但种种阻力警告王子,政治地位使他们无望结合。作为哈姆雷特疯狂复仇计划的一部分,她被他无情抛弃,加上父亲的死让她陷入精神错乱,最终失足落水溺毙。

    赫瑞修 Horatio-- 哈姆雷特大学里的密友。他没有直接卷入王室之间的阴谋,所以他成了哈姆雷特的传声筒,莎翁用他来烘托剧情。他也是唯一一个活到全剧结束的主要角色。虽然他曾扬言要自杀。

    罗生克兰和盖登思邓 Rosencrantz & Guildernstern-- 都是哈姆雷特大学中的老同学。他们被克劳地招来照看哈姆雷特。虽然两人在剧中的作用不大,但王子很快就猜疑两人是间谍。当国王下密令要处死远在英国的哈姆雷特时,他把名字偷换了。于是两人在幕后莫名其妙地死去。

    福丁布拉 Fortinbras-- 挪威王子。在剧中只有短短的过场戏。但他的重要性在于,全剧的最后台词由他说出,似乎象征着一个更为光明的未来,阐述了剧作主题。

课文节选的片段,就是戏剧的结尾,哈姆莱特比剑,复仇的片段。

四、分析讨论。

1、  熟悉情节。(观看片段或学生分角色表演)

2、  分析探究。

讨论一:

为什么复仇在哈姆莱特眼里会变得那么复杂?他犹豫什么?他顾忌什么?

明确:哈姆莱特的犹豫不只是因为找不到复仇的方法,而是因为他所进行的关于找不到复仇的方法,而是因为他所进行的关于人类生命本体的哲学探讨,涉及到了人的生存、死亡与灵魂等形而上的问题。他的复仇对象制约了他的行动,他的思想制约了他的行动,她对母亲的爱制约了他的行动?br>

讨论二:

有学者指出,如果在第一幕哈姆雷特王子就干掉了克劳狄斯的话,《哈姆雷特》一剧也就该闭幕了。也就是说,哈姆雷特的犹豫在剧中并非是可有可无的,或不是哈姆雷特可以选择的。哈姆雷特的犹豫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那么,哈姆雷特的犹豫与他的悲剧的关系实质是什么呢?

明确:在剧中,“延宕”既造成了哈姆雷特在克劳狄斯祷告时错失为父复仇的良机,同时延宕又是《哈姆雷特》一剧不同价值冲突得以充分展开的过程。如此,延宕既是哈姆雷特悲剧性事件中的因果契机,同时又是各种价值要求实现自身的过程。舍勒提出,只有我们精神视线毫不分离地将行动、焦点既落在事物的因果性上也落在价值的内在要求上时,才会发现悲剧性。如果把哈姆雷特的悲剧看成是纯粹的因果事件,是无法发现其中的悲剧性的,因为,“事物的因果过程对其间出现的价值不加考虑”。这就如在与莱阿替斯的比剑中,哈姆雷特的死是中毒的必然结果,这一事件在纯粹性上是不包含价值因素的。而把哈姆雷特的悲剧视为纯粹是人文主义者与封建主义者的斗争,则已经包含了将哈姆雷特视为人文主义者这一不知是否正确的结论当作了不加置疑的理论先见来运用,它往往造成以对封建主义的道德谴责代替对悲剧性的分析。哈姆雷特悲剧的“悲剧结”在于哈姆雷特悲剧事件中的因果性与哈姆雷特所代表的价值内在要求的关联中。两者的联结点就是哈姆雷特的延宕。延宕可谓是哈姆雷特悲剧的“悲剧结”。

讨论三: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这段经典台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考?

明确:这段独白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哈姆莱特对生死问题的思考,第二层次是他对思想和行动之间关系的思索。这之前,他已决定复仇,但他毕竟置身于种种矛盾旋涡中,难以立即付诸行动,这段独白正是他思想转变期激烈的矛盾斗争的产物。面对邪恶,是坚强还是软弱,是拼死作战还是消极忍受,在哈姆莱特看来,这是生死选择,或挺身反抗或自杀了之。而即使选择拿起武器挺身反抗,也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是哈姆莱特历数资产阶级社会种种不平等和非正义现象,表现“活”也并不容易,但由于惧怕不可知的死后世界,人们并不情愿结束自己的生命,顾虑使人们变成懦夫。这是哈姆莱特在经历了一场灵魂的对决后转而思索决心和行动的关系,告诫自己过于“审慎”就会使“赤热”的决心蒙上“灰色”,复仇的大业也会“逆流而退”。

五、经典台词。

1、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原文] Frailty, thy name is woman!(I.2)

2、人不过一个行走的影子。

3、人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六、总结。

悲剧主人公哈姆莱特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哈姆莱特是丹麦的王子,他在威登堡大学念书时,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那时,他把世界看成是光彩夺目的美好天地,他认为,“负载万物的大地”,是“一座美好的框架”,“覆盖众生的苍穹”,是“一顶壮丽的帐幕”,是“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特别为文学史家所称道的是哈姆莱特关于人的一段精彩议论: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这种议论,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人、对社会所寄托的理想,说明哈姆莱特曾经是个怀抱理想的乐观的人文主义者。正是这种乐观思想,使他将父亲看成一个十全十美的理想君王,将母亲看成圣母一样纯洁的女性。父亲是理想的化身,母亲是爱的象征,父亲和母亲的结合便是理想与爱的结合,能使这种结合得以实现和存在的世界自然是“美好的花园”。那时的哈姆莱特是“快乐的王子”。但是,剧本一开始,世界便已“颠倒混乱”,面对父死母嫁王位被篡夺的严酷现实,哈姆莱特像一夜间遭到严霜袭击的娇花,精神颓唐,痛苦与忧虑使他成了一个“忧郁王子”。在昔日的理想被击碎的情况下,他一方面激愤地诅咒这个“冷酷的人间”,一方面又深入地思考与研究生活于其间的人。他对世界的看法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严酷的现实,已击碎了他昔日的梦幻;梦幻的破灭,意味着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和信念的破灭,他成了一个面对重重矛盾精神无所寄托的“流浪儿”。正是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造成了他行为上的犹豫,这就是文学史上所说的“延宕的王子”。

《哈姆莱特》是一部悲壮的悲剧,通过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给我们展示血淋淋的残杀、阴谋和死亡的悲剧,使死亡贯穿于作品的始终,但此作给人的悲剧并不在死亡而在于哈姆莱特这样美好的人物的毁灭和他原来那种美好理想的破灭,这正应了鲁迅先生的发那句话“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由于本剧的框架实在太好了,所以有许多人都沿用了此剧框架,如《喜马拉雅王子》,《狮子王》,《夜宴》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