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朗读全诗,理解诗人对新生活的歌赞与热爱。
⑵、品味朴素、清新、优美、明快的语言,领会诗人丰富的想象与联想。
2、能力目标
⑴、通过反复朗读、背诵、比较阅读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⑵、探讨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在诵读中品味诗歌丰富的想象、精妙的修辞、朴实的语言。
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炽烈的感情,培养学生奔放快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品味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设想】
1、适当联系时代背景,使学生明白诗人为什么要歌唱,以便进一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2、 重点
⑴、反复朗读并背诵,理解诗意及抒发的感情。
⑵、品味朴素、清新、优美、明快的语言。
3、难点
⑴、领会诗人情感,理解诗人对新生活的歌赞与热爱。
⑵、理解“像草一样颤抖过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和诗人把声音比喻成“微风”“阳光”的意义和表达效果。
4、本诗的主要教学方式是整体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感情,进而寻找哪些诗句表达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的。这具体在诗的二、三节上。丰富的想象力,能增加诗歌的生动形象性,让诗人的感情流露的更真切,因而应重点研读这两节。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1、设置情境:我们经常用什么词语来形容青少年或青少年时期呢?
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思考。
如“花季雨季”、“花样年华”、“花季少年”……
2、激情导人:
我们经常说青少年是“花季少年”、“花季少女”,青少年阶段是“花样年华”、“花季雨季”。因为青少年时期是最美好的时期,它意味着希望,象征着未来,代表着正在生长的蓬勃的力量,它值得我们为之歌唱。当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国土沦陷,民族处于危亡的关头。许多爱国青年纷纷投身于汹涌的抗日救亡浪潮中。一位诗人就以豪迈的激情为他们创作了一首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二、作者及有关背景。
何其芳(1912-1977),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1938年,作者到延安,亲眼目睹了延安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创作思想较前期(主要表现对生活的不满),有了很大的改变,写出了大量热情讴歌延安和抗日根据地的作品。《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就写于这一时期(1942年)。当时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延安革命根据地的抗日军民,特别是延安的青少年们一边战斗,一边生产,一边学习,显示出蓬勃的生机。诗人从中感受到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以豪迈的激情创作了这首诗。
代表诗集《汉园集》、《预言》,散文集《画梦录》
三、题解
诗人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这里的少男少女不是实指,而是代表着一种新的生活、新的希望、新的力量,所以诗人实际上是为新世界歌唱。早晨、希望、未来的事物、正在生长的力量,正是对于少男少女的含义最好的注解,这四种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属于一种开始,积极向上,给人希望。诗歌还暗含了另外一层政治意义,即歌颂延安的新天地,共产党领导下的新生活。
四、朗读诗歌
1、指导朗读:感情基调很明显,奔放快乐,积极向上,对这种诗歌怎样朗读呢?
明确:语速稍快,语调适当高亢一点,尤其是排比性的诗句。要读得有气势一些。
2、听录音示范朗读,划分节奏,找出重音。
3、齐读
五、诗歌解读
1、第一小节:
⑴、首先交代题目,“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有个问题:“少男少女们”就是“青少年”,诗人为什么不说“我为青年们歌唱”
明确:意思虽相同,但节奏感不同,诗歌注重音乐美,“少”字两个重叠,较为响亮。
⑵、接下来是歌唱的内容,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四个事物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采用了排比,“早晨”、“希望”、“属于未来的事物”、“正在生长的力量”这四种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积极向上,给人希望,给人以鼓舞。这四句诗还暗含了另外一层政治意义,即歌颂延安的新天地和共产党领导下的新生活。第一节诗迎面扑来的是清新明快的感觉,这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⑶、朗读第一节
2、第二节
⑴、这一节有一句与第一节相照应,是哪一句?
明确:“飞到年轻人的心中”。
⑵、诗人让自己所唱的歌“寻找停留的地方”“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干嘛?
明确:希望他的歌能感动广大青少年,激励他们向上。
⑶、小结:承接第一节的歌唱,诗人继续高扬这种明快的调子,调动丰富的想象,把歌唱这种相对抽象的事物写得具体生动。这里,诗人写歌声飞起来了,它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停留。这里的“年轻人”实际上又与“少男少女”相照应,进一步突出诗人所要歌唱的新生事物和新生力量。
六、本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诗歌的前两小节,了解了诗人所要歌唱的对象,也了解了诗人是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去歌唱的。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并背诵。
2、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练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⑴、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⑵、这首诗没有形象,通篇都是劝说的口吻。请你就诗中感受最深的诗句谈谈自己的感想。
3、找出诗中的比喻句的本体、喻体,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齐读全诗。
2、抽查背诵前两节
二、品味欣赏
1、第3节
⑴、什么东西会使草“颤抖”呢?这里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春风”,会使草“颤抖”,这里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快乐或者好的思想”比喻成春风。
⑵、第3节中的“微风”和“阳光”代表着什么?或者说它们的本体是什么?
明确:从语言的角度看,这节诗只有一句话,所以要弄清这处问题,一定要结合全句来理解。作者把自己比喻成一株小草,“快乐或者好的思想”曾使小草“颤抖”过,也就是说作者受到过“快乐或者好的思想”的感染和鼓舞。诗人也希望这些“快乐或者好思想”传播开来,像和煦的春风吹拂少男少女们的心灵,像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少男少女们,使他们意志坚强,奋发向上,永葆青春的活力。由此可见,这里的“微风”和“阳光”代表着“快乐或者好的思想”。
⑶、“颤抖过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都变成声音飞到四面八方去吧,/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这几句诗是这一节的精彩之处。诗人揭示了歌声的来源,乃是“快乐或者好的思想”,诗人来到延安这一片全新的天地里,每天接触新的事物、新的快乐、新的思想,他简直如刚来到世界的婴儿一般,激动好奇地看这个世界,并热切地投入它的怀抱。诗人要把自己的快乐和好的思想尽快地变成歌声,长上翅膀,飞到四面八方,让每一个人都听到,尤其让少男少女们听到。在诗人那里,这是何等美好的心境!这里,诗人先把快乐和思想比成声音,又把声音比成“微风”“阳光”,互相构成比喻,显示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⑷、这一节又有一句与第二节中的“你飞吧”相照应,是哪一句呢?
明确:“都变成声音飞到四面八方去吧”,这里表现了诗人迫切希望自己的歌声得到广大“少男少女们”的积极反响。
2、第4节
⑴、这一节诗人将忧伤抛下,变得年轻,充满梦想,诗人写自己在新事物、新思想的熏陶下的变化,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节是第三节诗意的进一步深化。诗人写他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把忧伤抛在了一边,变得年轻了,对生活又充满了“梦想”和“渴望”。这里暗含诗人现在与过去的对比。诗人在去解放区以前,思想和创作低沉、压抑,虽然写出了一些好作品,但总是无端地呈现灰色调,未能给人积极向上的勇气;来到延安之后,诗人重新弹奏生活的琴弦,发出的琴声,已经“失掉了成年的忧伤”,而是变得轻快,变得健康。“又”字说明诗人的“梦想”和“渴望”一度消失。现在的诗人,再也不是过去的诗人了!告别了旧我,诞生了新我。同时进一步歌颂了新事物、新思想。
三、朗读诗歌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我∕歌唱早晨,我∕歌唱希望,
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
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感情应积极热烈)
我的歌呵,你飞吧,
飞到∕年轻人的心中
去找∕你停留的地方。(突出“飞”,应热情奔放)
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
快乐∕或者好的思想,
都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去吧,
不管∕它像一阵微风
或者∕一片阳光。(应抑扬顿挫)
轻轻地∕从我琴弦上
失掉了∕成年的忧伤,
我∕重新变得年轻了,
我的血∕流得很快,
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望。(感情逐渐升高,推向高潮。)
四、小结:
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表达诗人热爱青少年,热爱新生活,勇于塑造新我的思想感情;语言精炼生动、刚健清新;节奏感强,押韵讲究,既有第一节一气贯注的排比,也有第二、三节的整散兼顾的诗行。这是一首艺术性很高的好诗。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毕业歌》
这两首诗都写于民族危急存亡关头,都是写给抗战时期的青年的,但在立意上侧重点有所不同。《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主要是歌颂少男少女,歌颂他们热情奔放的青春,歌颂他们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从而使“少男少女们”得到鼓舞。《毕业歌》则更像是面对民族危亡,向青年们吹起的号角,激励和鞭策他们勇敢地投身抗战,献身祖国。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
2、读完本诗后,你觉得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少男少女?试写出几个,并说说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比喻
参考:早晨的太阳(朝气蓬勃)、雨后的彩虹(多姿多彩)、绚烂的春天(生机勃勃)、初生牛犊(英勇无畏)、雨后春笋(茁壮成长)。
3、预习《纸船》
4、完成《创新训练》
七、板书设计
歌唱 歌声
早晨
希望 一阵微风 忧伤失掉
属于未来的事物 飞
正在生长的力量 一片阳光 充满梦想、渴望
八、教学反思
这首诗情感浓烈,意象简约,具有独特的意蕴美,语言活泼,生活气息浓,学习这首诗,应将重点放在朗读上,并根据前两首诗中的学习方法来尝试欣赏品味本诗。所以在教学中穿插一些学生自主的学习步骤,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