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5-1编辑:互联网

                  设计: 湘乡一中  唐丽玲

一、导入

有些词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

 你们能说出以上这些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辛弃疾

那大家对他有哪些了解呢?

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要求加强作战准备,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词集。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是词人早期作品中最负盛名的一篇。

二、解题

登:一看题目,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作。孔子曰“登高必赋”,是说古人最喜登上高处,临高抒怀,吟诗作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得高,才望得远,凭高远眺,天地苍茫,视野广阔,常能看到一些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因而情不自禁地吟咏高歌,写下抒怀之作。

“水龙吟” 为词牌名。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作者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词人时年35岁,这时他南渡已十二年之久,尚未得到北伐抗敌的机会。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既是登亭后所作,那么在赏心亭,看到了作者什么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呢? 下面就请大家听听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示范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 

你们认为读得怎么样?。。。。。。那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来朗读这首词(注意情感的把握)。

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出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是的,我和同学们一样,读完这首词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请大家自由朗读上片,并思考:在赏心亭,是什么触动了作者的心弦呢?作者看到了什么呢?选择其中你喜欢的句子进行品味鉴赏。

看到的景:   楚天  江水  遥岑  落日  断鸿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 

清秋时节,楚天辽阔,江水悠长。浩浩荡荡的江水随着词人的目光流向遥远的天际,无边的秋色空寂苍凉,一片渺茫。江水滔滔不绝地流淌天边。古人经常以流水的连绵不绝比喻忧愁的连绵不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此时词人内心的愁苦伴着这无边的秋色悠长的秋水奔涌而出。

“遥岑”句倒装。眺望远山它们像碧玉簪、像青螺髻那样秀美。景自然是美景,然而在词人看来都在献愁供恨,山如何能献愁供恨呢?作者用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这个愁与恨是词人心中无法排遣的忧愁与愤恨。 

“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暗喻南宋朝廷如日落西山,国势衰颓,犹如摇摇欲坠的落日,因而触景生情,黯然种伤神,为国势担忧。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犹如失群的孤雁,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 

“落日搂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极具特色的意象组合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

写到这里,词人郁积胸中的情感依旧不能释然,他又用了两个动作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看  拍(学生讨论完成) 

      明确: 杜甫《后出塞》中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用武之地,辛弃疾多想手持这锐利的宝刀,驰骋疆场,杀敌报国啊!“看了”,当看过、看完讲,实际上包含着看了又看的意思,辛弃疾一遍又一遍地抚看着宝刀,是怜惜“物不尽其用”。他由物及人,想到自己文韬武略,但无法施展,正如这宝刀被闲置一般。胸中之苦闷需要发泄,于是,他便“栏杆拍遍”--第二个动作。拍阑干即是借以发泄难以诉说的满腔悲愤。但是,拍遍了阑干,也还是无人理解自己,如同看罢了吴钩依然无济于事一样。不仅拍,而且拍遍,可见胸中悲愤之深切、强烈。然而,可悲的是,昏聩的南宋朝廷无人能够理解作者的这种心情,“无人会,登临意”六字便是辛弃疾为“世无知音”发出的深沉喟叹。

      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孤独之感、忧愤之意,毕现于字里行间。  多么孤独无奈的英雄,为了让英雄不在孤单,我们一起朗读上片,试着做词人的知己。 

5、全体女生朗读 

  师:女生读的如此有气势,男同学想不想和她们比比?那就请男同学激情饱满的朗读下片。 

  

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词人借这些历史人、事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用“尽西风,季鹰归未?”张翰是吴地人,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的莼菜羹,鲈鱼鲙,于是辞官归家。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 不过却是反用其意。辛弃疾是说,家乡的美味让人思念,但现在南北分裂,尽管秋风起了,自己思乡心切,却是有家难归。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的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安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表明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复国报仇的愿望,同时也暗中流露出对南宋朝廷不思复国的激愤。何况在国难当头的时候,自己的抱负是要为国立功,不要学张翰辞官回乡!“休说”!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东汉末年,有个人叫许汜,去拜访陈登。陈登胸怀豪气,喜欢交结英雄,而许汜见面时,谈的却都是“求田问舍”(买地买房子)的琐屑小事。陈登看不起他,晚上睡觉时,自己睡在大床上,叫许汜睡在下床。许汜很不满,后来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刘备。刘备听了后说:“当今天下大乱的时候,你应该忧国忧民,以天下大事为己任,而你却求田问舍。要是碰上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上,叫你睡在地下。”“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之辞。这三句字面上的意思是,自己如果像许汜那样求田问舍,恐怕应该没脸去见刘备那样才气盖世的英雄。辛弃疾用此典是进一步申明自己回家乡,既不是像张季鹰为了吃鲈鱼,也不像许汜是为了求田问舍,他看不起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这又与上片的“把吴钩看了”一句照应,表明词人自己胸怀壮志,不做许汜那样不关心国事的人。可是词人虽有壮志,却也只能虚度年华。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树犹如此”又是用了一个典故。据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时,征西大将军桓温北伐,经过金城,看到自己过去种下的柳树已长到十围粗了,感到年华流逝太快,于是慨然叹息“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辛弃疾这三句的意思是说,我担忧的是,时光在无情地流逝,而国势仍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自己的雄心壮志无法实现,眼看年龄却一年一年地老大了。“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三句词,不仅是这首《水龙吟》的主题思想,也是辛弃疾下半生的境遇及其思想的高度概括。词人用这个典故的意思是说,大好时光已经白白地虚度了,北伐抗金的愿望不能实现,而又经常处于不得意的境遇之中。忧愁风雨,是形容处境艰难。从“休说鲈鱼堪鲙”到“树犹如此”,词人写他痛心于天下多难、南北分裂,鄙薄“求田问舍”的个人打算,希望为统一祖国做出一番事业,然而却只能在“忧愁风雨”中叹息岁月易逝、宏图难展,这就是“登临意”的核心内容。

这样的“登临意”,在投降派当权的时候确实是不能被人理解的,所以词的最后说: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这三句是说,多情的美女或许还能同情自己,为自己擦去悲愤难忍的英雄之泪,然而这样的美女也无人去为自己呼唤前来。没有人来“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抱负成虚,自伤不已,不禁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连个给自己擦的人也没有。作者悲叹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俗话说:“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英雄而至落泪,可见伤心已极。“无人会、登临意”!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这首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是蘸着血泪涂抹而成的。 品味着词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爱国词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课堂小结:

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

上片所写景物,是作者登临时即目所见,从中引出漂泊南方、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

下片述怀言志,三个典故叠用,表达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内涵,体现了稼轩词擅长用典、“以文为词”的特色。

美的艺术我们该反复欣赏,下面就让我们再次朗读这首词,感受辛弃疾最真实的心声。

拓展练习

比较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这首词,想一想,这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有哪些相同点?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