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4-3编辑:互联网

 课题 《扬州慢》 课堂类型 欣赏课

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姜夔及其词风,培养学生自行阅读鉴赏中国古代作品的能力,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内涵,比较阅读,与辛弃疾《永遇乐》比较。  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

教学重点 “黍离之悲”的解读。 

教学难点 对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赏析

教学方法 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 学法设计 问题探究法

程 一、新课导入: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吟咏了二十四桥的美景,几百年后,又有一位文人路过此地,化用了这一名句,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词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诗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 

二、新课推进 

(一)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2、背景简介: 

(二)整体感知     

1.提问: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悲(悲凉、凄凉、凄冷等) 

2.提问: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的? 

 明确: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二十四桥……为谁生”等。 

3提问:刚才你所撷取的这些词语,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色、声 

(以上学生边回答边板书) 

青青荠麦 

废池乔木 

            景-- 二十四桥 --        眼前之景 

无声冷月 

寂寞红药 

声--- 清角吹寒 

(三)小序的分析 

1、序作为词的一个部分,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由,概括了写作的主旨。 

2、小序中的“黍离”的来源 

所谓“黍离之悲”,即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序》中称: 《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

周,过故宗周庙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 

3、这段序中的内容,在词中都有相对应的词句。请把这些对应的词句找出来。 

明确:“余过维扬”对应:“过春风十里” 

“荠麦弥望”对应:“尽荠麦青青”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对应:“废池乔木” 

“戍角悲吟”对应:“清角吹寒” 

4、序的最后一句:“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在词中,最能形象地表达这种悲情的句子是哪一句?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四)课文分析鉴赏     

分析1:“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先点出“名都”,再化用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中的赞语,只八个字,就概写了昔日扬州的繁华。接下去,写“解鞍少驻”既突出了对名城风华的仰慕,又表明忆旧是为了伤今,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分析2: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造成这种强烈反差的原因何在呢? 

分析3: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胡马窥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1129)、绍兴四十年(1160)、四十一年(1161)和孝宗隆兴二年(1164)金兵屡次南侵之事。词人把扬州的残破完全归到“胡马窥江”,如此选材是为了极表他的“黍离之悲”。 

废池乔木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本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作为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他们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分析4: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暮色降临后,军营中传出阵阵凄厉的号角声,在空城的上空回荡。 

分析5: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姜夔目睹劫后扬州的残破景象,缅怀往昔的繁华,立即想到晚唐风流俊逸的著名诗人杜牧。当时杜牧任职于淮南节度府,和判官韩绰一起寻佳访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如脍炙人口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等。从这些诗句来看,是扬州繁华的象征。词人欲以“豆蔻词”“青楼梦”这些象征扬州繁华的艳句,在设想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的衬托下,使劫后扬州的荒凉更加突出。 

分析6: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句,因相传古代有二十四个美人吹萧于桥上,所以有此句。作者这里满怀凄凉的情感,如泣如诉地写

道:二十四桥仍旧,但桥头没有了吹萧的美人,只有清冷的圆月倒映在河心,整幅画面无声无息,冷绝凄绝。 

分析7:“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二十四桥因桥边盛产红芍药花,故又称红药桥。作者面对清冷的景色,看到桥边依然盛开的红花,不禁悲从中来,向芍药发问:你们寂寞地开在这里,无人来观赏,你们为谁而开呢?这里将无情的花儿赋予了情感,意蕴至深、悲痛已极。花且如此,人何以堪?到这里,全词结句,但词意绵长,余音缭绕,久久不绝,词人的悲怆之感达到了高潮。 

(五)比较阅读《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 扬州慢 

内容 抒写作者抗敌救国宏图大志,表达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忠之心。 描绘昔日的繁华扬州由于受到金人的践踏而呈现的惨状,揭露金人的残暴。 

情感 表达坚决抗金和投身战斗的坚强意志。忠不为用、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体现国亡土丧的黍离之悲,和凄凉悲怆的心情。 

风格 苍凉中透露悲壮、豪迈 幽寂悲凉、婉约 

手法 用典 化用、反衬 

三、课堂小结

 由上片的纪行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词的上半阕写扬州兵灾后的萧条景象,表现了作者的亡国丧土之悲。上半阕主要写实,抓住了“荠麦”、“废池”、“乔木”、“清角”、“空城”这些富有特征的战乱之后的景物,又以黄昏相衬托,暗淡、凄凉,令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作者怀念故国,憎恨敌人的爱国思想感情从中自然流露出来。词的下半阕运用杜牧故事,处处设想,抒写黍离之悲。下半阕作者运用杜牧的典故,写景抒情有虚有实。“桥”、“月”、“波”是眼前景物,是实写。将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句带出,用来进行今昔对比,令人产生“桥在人去”的怅惘。这样就使主题更加突出了。

分类作业 A类: JC,背诵本诗,体会作者的情感。

B类: 比较阅读《京口北固亭怀古》。

预习布置 预习《长相思》。

板书设计 青青荠麦 

废池乔木 景-- 二十四桥 --眼前之景 

无声冷月 

寂寞红药 声--- 清角吹寒 

课后反思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