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教日月换新天

发布时间:2016-8-9编辑:互联网

 

 “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著名词人柳亚子先生曾如此评价毛泽东的诗词。柳先生的评价虽不无溢美之嫌,但不可否认,毛泽东的一些得意之作,的确可以说是独领现代诗坛之风骚。作为诗人,毛泽东诗词创作的基本风格主要是浪漫神奇而又豪放无忌,具有一种摄人心泊的震撼力。但毛泽东除了是诗人,更是一位政治家。其叱咤风云,横扫千军的豪情;一马当先,所向披靡的气势;志存高远,舍我其谁的雄心。无不体现了诗人鲜明的英雄气质。正如他晚年在一封给江青的信中所说:“我是自信而又有些不自信,我少年时曾经说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可见神气上子十足了,但也不是折中主义,再我身上有些‘虎气’是为主,也有些‘猴气’是为次。”在信中毛泽东用“虎气”来比喻自己的性格,我认为还是比较形象的。那么,究竟什么是毛泽东所说的“虎气”?这一性格特征在他的诗词中有哪些体现?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他诗词中的“虎气”?下面我准备就这一系列问题来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  何谓“虎气”                  

老虎,在中国人的心中应该是力量,意志和权威的象征。其威风凛凛,呼啸于山林之间的勃勃英姿总能让人联想到勇猛刚强,卓尔不群的英雄豪杰。所谓英雄豪杰,在他们眼中常常只能看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他们心中往往只有想不到的,绝对没有做不到的。他们的追求是“山登绝顶我为峰”。因此他们的为人处事往往只依凭自己本能的意志冲动而置世俗社会的一切规范约束于不顾,具有一种一往无前,势如破竹的力量与胆识。毛泽东以“虎气”自喻,正体现了他对英雄豪杰所具有的这种超凡人格的自觉认同。由此,我们应该可以这样认为;毛泽东所说的“虎气”实际上就是一种由卓越不凡的人格,雄浑浩然而又傲视苍穹的气魄组成的豪情万丈的英雄之气。

二   “虎气”在毛泽东诗词中的体现

1910年,16岁的毛泽东立志走出乡关,来到五十里之外的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求学。东山高小地处城郊,背依东台山,面朝连水河;校内河水环绕,树木葱茏。春天来临,河中四起的蛙声激发了少年毛泽东那颗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的童心,于是挥笔写下《咏蛙》四句: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天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我们不难看出,其诗开篇第一句“独坐池塘如虎踞”不仅仅是写青蛙的外形,更是通过“如虎踞”这一夸张性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胸怀的广阔。可以说,这只如虎之蛙正是诗人自身形象的真实写照。而诗的后两句“春天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则正是诗人立志扭转乾坤,主宰国家命运的雄心壮志和伟大抱负最直观的表达。 

像这样体现诗人雄心壮志的句子在毛泽东的诗词中可以说是俯仰皆是,如在井冈山上“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所表现的藐视强敌,镇定自若的宏伟气魄;六盘山下“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所流露的对漫漫征途等闲视之的从容豪迈;娄山关口“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所描绘的对艰难险阻毫无畏惧的非凡胆识;长征途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乌礞磅礴走泥丸。”所展示的“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风范……所有这一切,无一不是对其诗之“虎气”最好的诠释。

纵观毛泽东所有的诗词,其中的“虎气”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毛先说了,后来兑现了的豪言;另一类则是毛先做到了 然后才说出来的壮语。

〈一〉先说后做之豪言

看过了毛泽东青年时期所写的诗词,基本上都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内心之中那股子欲改天换地的冲动,就像上文提到的《咏蛙》,就充分体现了诗人内心的躁动与不安。当然,最能代表毛诗中这种先说后做之豪言的当属《沁园春长沙》和《沁园春雪》这两首词了。我们先来看第一首: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水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从1911年9月毛泽东考进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到1925年他重返家乡组建中共韶山支队,诗人先后在长沙生活了13年之久。在这里,他求学问,求真理,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这里,开始实现自己改造国家,改造民族的伟大政治抱负,并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因此,当他再次路过长沙,面对“万山红遍,漫江碧透”的寥廓秋景,禁不住向苍茫的湘江大地发问:中国的命运究竟该有谁来主宰?忆昔而抚今,借秋景以抒激情。该诗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临江远眺的思考者形象:当是时,在诗人心中蓬勃着的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流淌着的是“粪土当年万户侯”的雄心;诗人关心的是民族解放与独立的大业,国家前途与命运的大事。因此,该词一扫传统诗词中秋的肃杀与冷清,取而代之的是诗人对社会,对国家,对革命事业的乐观心态;是诗人驾驭中国航程,改造中国河山的绝对信心;是一个革命者所特有的博大胸怀和我主沉浮的冲天豪气。再加上词尾所描绘的击水中流的形象,不正好完美的表达了诗人立志改变中国社会之丑恶的信念与决心吗?

诗人这种恣肆纵横的英雄之气,在长征胜利走完之后表现的就更加酣畅淋漓了。我们可以再来看一下1936年初,毛泽东率红军东征部队来到陕西青涧,面对壮阔的北国雪景留下的这首千古绝唱: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本词上阕写北方的雪景,赞美祖国的壮丽河山。下阕评古论今,阐述诗人对历史上一些圣主贤君的看法,并借此抒发自己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在诗人眼中,“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及开创大元帝国的成吉思汗,这些史上最著名的最为人称道的开明君主都不能算十分完美的“风流人物”。因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在武功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罢了。而文治呢?很明显,他们缺少必要的为人民谋福祉的才情。因此,他们只能是昙花一现的明星,而真正能改造这个世界,主宰这片壮丽河山的人还是今天的我们。读过此篇的人,又有谁能不被词中所蕴涵的激荡河岳的气魄和吞吐日月的襟怀所震撼呢?正像当年此词在重庆《新民报晚刊》发表时该报主编吴祖光所说:“这样大气磅礴的词作,真可谓睥睨六合,气雄万古。”

〈二〉做后再说之壮语

如果说前面所举之诗词仅仅能表现毛泽东未做先说之英雄理想的话,那么,毛泽东后期写的诗词更多的则是在其取得成功之后内心豪气的一种自然流露。也就是说凡在胜利之时,喜悦之时,踌躇满志之时毛泽东肯定会有出色的诗章。像《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等凯歌胜曲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下面我们可以结合《七律送瘟神》来具体谈谈:

七律送瘟神 

    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晓,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笔命。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诗前小序,说明作诗的原因和作者当时的心情,表现了诗人在带领人民群众战胜自然灾害--血吸虫病之后的兴奋。第一首诗通过对血吸虫病的猖獗和危害的描写,反映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第二首诗通过对六亿人民战天斗地的生动描写,歌颂了根除血吸虫病的伟大胜利,反映了诗人及中国人民敢想敢做的革命精神。再诗人眼中,只要具有敢想敢干的精神,春雨可以随着人们的心愿翻作波浪,青山也可以按照人民的意志搭成了长桥。再诗人眼中,只要敢于战天斗地就可以让高山低头,让河水改道,因此你这小小的血吸虫又算得了什么呢?又能跑到哪里去呢?还是点起烛,烧点纸,送你去死吧!不难看出,这首诗所具有的浩大声势和无限威力,不正是诗人之“虎气”在胜利喜悦之时的体现吗?

所谓诗如其人,诗词的风格肯定会受到诗人性格的影响。王维因生性好静乐禅方有悠远空寂的诗篇,李白则因其洒脱不羁个性而有浪漫瑰丽的歌行,而毛泽东傲视寰宇,豪情四溢的气质一旦流泻于诗篇之中,必然会具有他人难以企及的“神气”与“虎气”。这也是毛诗最显著的一个特点。

三  如何评价毛泽东诗词中的“虎气“ 

     常见一些评论者在论毛泽东的诗词时将其诗中所具有的这种豪气、虎气称之为思想霸道,具有草莽本质和土匪流气。对于这种说法我是不敢苟同的。首先,毛泽东诗词的境界与气魄,在中国文学史上,能出其右者的并不多,无论是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黄巢的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还是赵匡胤的 “未离海底千山里,才到中天万户明。”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喝饮匈奴血。”或是朱无璋的“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也许都不能与毛的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相比。另外从诗词创作的数量上来讲,他们都不过是一诗传千古,也是不能与毛相比的。曹操或可一比,但也未必能出其右。我们不妨把他们二人放在一起比较一下:毛泽东和曹操都是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流的诗人,中国历代帝王,雄才大略而同时又能文采风流的,按照毛泽东自己的认定,大概只有魏武帝曹操一人。这个意思,他在《沁园春雪》的下片表达得一清二楚。但就这样一位毛泽东颇以自许的风流人物。与毛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想起有网友在评说《七律长征》时说:该诗前四句,没什么大意思,概大言凿凿是毛的传统。唯后四句常让其忍俊不禁。原因是诗结尾的“开颜”和当年曹操败走华容,狼狈逃脱截杀的大笑颇为相像。我觉得如此解读就太失偏颇了。首先毛说的“开颜”是“三军”,并非他一人。其次,“开颜”的原因是胜利会师。曹操一人之笑又怎么能与此相比呢?同时间,毛还写了《清平乐六盘山》:“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在三军开颜时,毛又开始构思革命蓝图了,并不像曹华容笑后,苟安中原,寿终正寝了。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又岂是曹能所比的?另外,当年曹操在与刘皇叔横槊赋诗时说过这样一句话“天下英雄唯史君与操耳!”由此可见在曹的眼中能和自己相提并论的人是没有几个的。而毛泽东在全国人民齐心合力消灭血吸虫之后却写下了这样两句诗:“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在诗中毛泽东用古代圣贤唐尧虞舜来比喻具有高尚的共产主义风格和改天换地伟大精神的我国六亿人民,正反映了其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把人民当作国家主人的光辉思想。这正是毛泽东区别与封建君主的地方,他的自信,他的“虎气”来自于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而不是思想霸道,更不是什么“草莽本质”和“土匪流气”。  

 总之,毛泽东的诗词,豪迈奔放,激越昂扬,以骨气取胜,气象恢弘,叱咤风云,具有帝王气魄,堪称一代大家。 

     以上是我在读了毛泽东诗词之后的一点不成熟的想法。正所谓“书生妄议棺中人,棺中笑我书生气。”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