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8-16编辑:互联网

 课前热身:

1、 走进作者: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13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和一个剧本。以短篇小说集《磨坊书简》出名,以长篇小说《小东西》获得成功,赢得声誉。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他应征入伍,其后创作了不少以这场战争为题材的爱国主义作品,《最后一课》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被译成世界多种文字,常被选为中小学的语文教材。

2、 时代背景:

1870年7月,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品思题目:

学法指导:

小说阅读的方法

小说阅读法特指根据小说的体裁特点提出的一种阅读方法。小说是以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其特点是以刻画典型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阅读小说,与阅读一般的记叙文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尤其要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分析人物,可从三个方面入手:①分析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②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③思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2)、熟悉并分析故事情节。

熟悉情节可采用朗读、编写提纲、复述内容等方式;分析情节,要与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起来,因为小说的任何一个情节都是为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中心思想)服务的。分析时既要掌握情节发展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全面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又不能对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平均用力,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析情节的发展和高潮部分。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以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作品的思想意义。

如鲁迅先生在《祝福》里多次描写祝福的情景,并在写景时总是紧扣人物的思想感情来着笔,把写景和叙事糅合在一起,以揭示悲剧产生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对主题(中心思想)起了有力的烘托作用。分析环境描写,不应当孤立地进行,而应当与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在一起。当然,有时为了弄清小说的写作特点,也可以单独抽出环境描写来分析,但那要在分析了思想内容以后再进行。

以上各点,并不是在阅读每篇小说时都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各篇小说的特点和读者自己的具体情况(如阅读目的、时间、水平等),可以有所侧重。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训练复述能力。

2、结合小说的时代背景,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3、体会文章语言,感受文中法国人民强烈而深沉的爱国感情,从而更加热爱我们自己的祖国,热爱我们的汉语。

重点: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训练复述能力。

难点:体会文章语言,感受文中法国人民强烈而深沉的爱国感情,从而更加热爱我们自己的祖国,热爱我们的汉语。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二、初读课文,解决下列字词。

祈祷(  )(  )  难kān( )  鲈鱼(  )  挟着(  )  gěng( )咽                    ào(   )悔    xuān nào(  )(  )   霹雳(  )(  )  邮差(  )                   钥shì(   )  zhǎn(   )新    chéng fá(   )(   )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四、合作探究

1、复述故事情节,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2、作者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最后一课与平时上课的不同,请从气氛、学生、老师三方面谈谈有哪些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五、课后拓展:

哈默尔先生宣布放学后,如果是以往,小弗朗茨早就飞出了教室,今天他还会这样做吗?想象一下他是如何离开教室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