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三中 项传闻
“家庭是制造人格的工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起点,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也是调节、过滤社会影响的枢纽。父母既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永不更换的终身老师,天下为父母者,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人成才,无不希望孩子的将来获得成功。现在有不少家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很少,也不知如何与孩子沟通。总会听到父母这样抱怨,现在的孩子真是越来越搞不懂事了,越来越不可理喻了。他们不能理解孩子的做法,更不用说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了。那么,孩子需要得到家长的哪些理解,家长又如何与孩子沟通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孩子的理解需求,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方法,也许你会发现读懂孩子的心思其实并不难。
本期的家长学校课程我们分以下几个环节:
一、走进孩子的心灵: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层次从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可见尊重与理解的需要是一个层次比较高的心理需求。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但是现在,我们的家长朋友常以自己的意愿去要求孩子、支配孩子、调节孩子行为,这种思想方法往往难以调动孩子自身的情感因素而导致教育失效。自以为是的爱,得不到孩子的谅解,既让自己心寒,又无形中增加了家长与孩子的隔膜。
在组织本次学习之前,我在班里进行了问卷调查。对48个学生的心理需要做了分类统计,85%的学生认为自己与父母沟通比较困难,有30%的学生甚至透露父母从不征求自己的意见。他们最希望家长能正确看待学习成绩,自己进步了,不要“得寸进尺”,规定下次一定再超过某某;自己退步了,不要一味批评自己,他们已经很难过了,而应该帮他们分析一下原因,鼓励他们重整旗鼓。还有的同学希望父母信任自己,不要怀疑他们偷偷上网,不要跟踪自己与谁交往。也有同学说,自己虽然英语暂时差点,请父母尊重自己的意愿再决定是否该报补习班……
这是孩子的心声,我不知道在座的家长是否考虑过这些问题。我私以为孩子还是比较愿意跟我交流的,因为我尊重他们。我把他们当作一个有思想的个体看待。在每天的《我学习,我感悟》随笔中,我用心品读他们记录的点点滴滴。看到快乐的话语我会给它画一个笑脸,写点羡慕的话。读到忧伤的文字,我会回个无奈的表情,表示同情,开导他正确面对问题,毕竟Tomorrow is another day 。看到孩子们一天天喜欢上这种记录的习惯,把自己成长中真实的一面整理下来,我很开心。这种记录,不仅是他个人成长的一笔财富,而且还架起了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一个平台。
孩子毕竟还小,我们不能强求他们的理解,有句不太好听的话叫年幼无知。但我们可以理解他们,只要你愿意降低姿势,听听他们的想法。
二、寻求沟通的方法:
1、学会理解、尊重,与孩子平等相处
青春期的孩子,内心非常敏感,家长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就很容易产生矛盾。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母亲出于担心和爱护,常常在女儿面前唠叨,“少与男生来往”。有一次,几个同学前来邀约女儿一起去过朋友生日,竟然遭到了母亲的一顿臭骂,这使女儿受到极大的伤害。她觉得在同学面前很没面子,同学也不愿再跟她来往。她因此怨恨母亲:“你们不让我好过,我也让你们难受。”她向父母喊叫:“我就是要气你们!就是不好好读书!就是要把你们的钱拿去花光!”虽然嘴上是这么说,但她内心却很孤独,很苦闷。
其实家长完全可以这样做:先要肯定“社交”对女儿是重要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这不仅是因为同龄人能使孩子更开心、更快活;更重要的是,孩子需要在同龄人的交往中,来增进对自己、对他人的认识和了解。然后,再给孩子指出,时间安排上要适当,社交活动不可没有,但也不可占太多时间,毕竟读书学习是主要的。给孩子讲清道理,孩子一定会理解,这样不是很好吗?
家长与孩子之间需要理解,理解是爱心和尊重的具体体现。无论父母对子女,还是子女对父母,一般都不会缺少爱心,但往往欠缺尊重。因为欠缺“尊重”,结果连“爱心”也感觉不到了。现在你不妨从“理解”开始,一个戏剧性的变化就会出现:你与孩子的心理距离马上就缩小了,你与孩子的口角冲突马上就减少了。那么,理解子女,你需要付出什么呢?不过是一句老话“将心比心”,你说是吗?
2、学会倾听,也要学会真情告白
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但沟通不一定非要用嘴去说,有时更需要用耳、用心去听。倾听有时候是最好的沟通。
善于倾听,并不意味一味迁就、放任而不要批评和教育。在与孩子说话时,家长要善于准确地向孩子传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愿望,使孩子能够感觉到父母“批评”、“教育”中所包含的关爱和善意,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减少由于父母“言辞不妥”而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
看这么一个镜头:有一天,儿子在该回家的时候还没有回家。家长开始想:这臭小子,又贪玩了。继而是愤怒:都什么时候了,人影子都不见!不等他,我们先吃饭!心里想:他回来非得“好好教训”一顿不可!晚饭后,7点、8点,家长越来越焦虑:这孩子不会出什么事吧?越想越害怕,开始一个一个打电话询问儿子的同学。正在此时,门铃响了,母亲迫不及待地去开门,(接下来会怎么样?大家想一下)这位母亲是怎么做的呢?劈头一阵责骂:“你死哪里去了?!害得我们差一点没去报案……”儿子试图解释,但母亲此刻哪里容得下解释?劈脸又是一个巴掌,儿子跑进自己的房间, “砰”的一声把房门关上了。这位家长用 “责骂和巴掌”来传达自己对儿子的刻骨铭心的关爱。试想一下,效果如何?
做父母的,原本出于“爱和善意”的管教常常被这种不当的方式所遮掩。当父母对着孩子愤怒责骂的时候,父母的“爱心”往往被淹没在“粗暴的管教行为”之中。尽管许多父母在责骂孩子的同时,不时声称“我是为你好”,但孩子听到的却是如雷贯耳的斥骂声,很难感受到父母的“爱心和善意”。做父母的往往沉浸在自己的出发点完全是“为了孩子好”而一意孤行,甚至根本没有想过孩子怎么看自己。
作为家长不应该用打骂和训斥来把自己的“爱心和善意”伪装、包裹起来,而应该直接地准确地把自己的感觉、想法表达出来,这样效果会更好。譬如,家长可以这样对晚归的孩子说:你回来得太晚了,我们都非常为你担心,我已经拨了十几个电话,还差一点要打110报案了!
“担心”是家长真正的感觉,“愤怒”则是由“担心”而产生的。直接地、坦诚地把自己的“担心感觉”告诉孩子,不管他是由于正当的原因还是不正当的原因晚归,听到这样的话,多半都会感受到父母深切的关心,并且产生内疚感。若有此良好的沟通基础,接下来的“教育”就容易接受了。
3、学会欣赏,让孩子觉得他是你的骄傲
“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红遍大江南北,大家对它应该并不陌生。然而我们是否真的践行了这种理念呢?我们习惯了“比较教育”,拿自己的孩子和更优秀的孩子比较。他们优秀,我们就希望他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他们普通,我们就不断的打击他们,甚至揣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智力有问题。我们总希望孩子不断进步,他们一后退就会回家面对冰冷的表情。殊不知我们的情态直接冷冰冰的打到孩子的内心,他们觉得很累,久而久之觉得学习是种负担。纵然你三番五次对孩子说学习是他自己的事,他们也不信你“鬼话”--进步了不觉得快乐,退步了更是寒心彻骨。你说学习对孩子还是一件快乐的事吗?很难。
现在的孩子接触的东西比较多,产生的想法也挺多的。处于青春期,还有叛逆倾向。逆水不行,不如顺水推舟。带着欣赏的眼光,挖掘孩子的闪光点,让他们带着成就感而不是挫败感前行不更好吗?
三、家长代表发言,家长在沟通中互学:
以上我对家长朋友提了建议,考虑到身边的事例或许更有发言权,我提前与邱雨妈妈做了沟通。之所以选择邱雨妈妈,是因为曹妈妈与邱雨同学母子关系特别好,能互为朋友。邱雨会把在校的琐事跟妈妈讲,妈妈也能经常打电话给老师问一下孩子在校的表现。
现在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邱雨妈妈作报告。(报告中)
家长就孩子问题展开讨论。
四、反思自己,完成练习:
1、请你说说对孩子的理解。
2、请谈一下,今后你准备怎样与孩子之间相互增进理解?
五、学习小结:
“可怜天下父母心”,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然而如何正确的表达自己的爱,如何让孩子接近我们,坦诚地向我们敞开心扉,这需要智慧。每一位家长在教育孩子上都是新手,没有永恒不变的教育方式,因为你的孩子在不断成长不断变化。作为家长、老师的我们也应该适应这种变化,以变化的眼光面对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尊重他们,倾听他们,帮助他们!
今天的家长学校课程就到这儿,再次感谢家长朋友能从百忙中赶来参加今天的交流学习。希望我们今后能多多交流,为了孩子更好的明天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