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备人:郭海霞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领会作者讽谏北宋王朝的写作意图和借古讽今的写法;
2、理解与则以的含义和用法,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语境揣摩辨析词义及活用的能力。
3、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二、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北宋著名的散文家。文章结集《嘉祐集》。“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人们称赞“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2、时代背景:
北宋中期,民族矛盾进一步严重,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西夏纳银、绢和茶叶。这样“陪邻”的结果,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针对这种现实撰写了二十多篇著作,陈述他对于当前内政外交问题的意见,《六国论》就是其中的一篇。
3、文体知识: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
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与以前学过的字词作比较。
(1)六国互丧( ),率( )赂秦耶 (2)暴( )霜露 暴( )秦之欲无厌 (3)洎( )牧以谗诛 (4)胜负之数( ) 范增数( )目项王 (5)从( )六国破亡之故事 从( )散约败
(6)与嬴( )而不助五国也 赢( )粮而景从 悉使羸( )兵负草填之 (7)贻( )笑大方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 )尽之际
三、文本探究:
1、诵读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和最后的结论。
2、文章第一段四句的关系怎样?
3、第二段从哪些方面进行论证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四、当堂训练: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2、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六国互( )丧,率( )赂秦也 2)秦以( )攻取之外
3)盖( )失强援,不能独完( ) 4)暴秦之欲无厌( )
5)较( )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 )实( )百倍
6)思厥( )先祖( )/父( ) 6)此言得( )之( )
7)至于( )颠覆,理固( )宜( )然
3、一词多义:
则:
小则得邑,大则得城
金就砺则利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四)翻译句子: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3)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4)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5)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6)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默写检测 :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分论点分别是 和 ,作者总结出的历史教训是: 。
②思厥先祖父, , ,以有尺寸之地。 , 举以予人。
③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奉之弥繁, 。至于颠覆, 。
五、课后作业:
1、找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②义不赂秦
③李牧连却之 ④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⑤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⑥理固宜然
⑦赂秦而力亏 ⑧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⑨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⑩始速祸焉。
2、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①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思厥先祖父:
3、背诵一二段。
第 二 课 时
一、教学目标:
学习三四五段,积累文言知识,学习与、以的用法。
二、文本探究:
1、第三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2、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第五段得出了什么结论?
三、当堂训练:
1、解释词义:
1)义( )不赂秦 2)斯用兵之效( )也 3)始速( )祸焉
4)向( )使( )三国名爱其地 5)胜负之数( ),存亡之理( ) 6)为( )国者无( )使( )为积威之所劫 7)日( )削月 )割 7)而犹( )有可( )以( )不赂而胜之( )之( )势。
苟( )以天下之大,而从( )六国破亡之故事,是( )又在六国下矣。
2、一词多义:以:
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举以予人 洎牧以谗诛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至丹以荆卿为计 苟以天下之大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4、指出句式类型并口头翻译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C.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5、翻译句子: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四、作业:背诵全文。
五、拓展研究:苏洵认为贿赂秦国导致六国灭亡,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以“六国灭亡之我见”为题写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