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朗读感悟,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2、理解本文有详有略的写作手法。
3、体会农家少年的纯朴善良、好客能干。
4、感受“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友谊。
【学习重难点】
1、欣赏双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2、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课前预习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惮 踱 归省 行家 撺掇 凫水 潺 撮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相仿:
怠慢:
歌吹:
纠葛:
屹立:
3、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是用第几人称写的?写了哪些人物?
(2)复述文章的故事内容。
课堂学习
一、情景导入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了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社戏》,看这篇小说给我们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童年生活呢?
二、自主合作学习
1、出示目标
2、交流预习情况,展示预习成果
3、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
(2)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
(3)“我”看社戏的地点是平桥村。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我为什么称它为乐土?
(4)“我”在望到戏台时的心情怎样?
(5)在作者笔下,“我”所急切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6)夜深了,人乏船慢,兴致将尽,在小说将要结束之际,“偷豆”一事又把情节推向高潮,为什么说“偷”?“偷”谁的“豆”?由此看出,小伙伴热衷看戏的原因是什么?
三、点拨讲解
1、理解平桥村成为乐土的原因。
2、板书设计。
四、练习测评
1、辨字组词
掘 钩 掇 揖
倔 钓 缀 楫 缉
2、填写关联词
我们年纪都相仿,( )论起行辈来,( )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 )我们是朋友,( )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大公,一村的大大小小,( )绝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他到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3、文中详写了哪些事?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4、背诵比赛:从“一出门”到“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五、检测评价
1、你从哪里能看出“我”与农家少年的真挚友谊?
2、分组检查背诵情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欣赏本文逼真、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
2、学习通过语言和行动描写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学习重难点】
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形象。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自主合作学习
1、出示目标。
2、检查第一课时内容,展示检查结果。
3、再读课文,回答问题
(1)分析双喜的言行,谈谈双喜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头?
(2)讨论如何看待偷豆的事?
(3)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谈谈六一公公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
4、再读课文第11节,谈谈课文从那些感官写景?写出景物的什么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
5、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也似的好戏了”?
三、点拨讲解
1、本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多侧面、多层次的进行描写,融情于景,描绘出一幅优美的图画。
2、学习本文让人体会到,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无穷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其实有着美好的情趣,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
四、练习测评
1、本文写了“我”的家乡的文化习俗--社戏。请同学们想想自己的家乡有些什么文化习俗,与同学们对话交流,讲给大家听。
2、请找出文中对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的句子并加以赏析(分组进行)
五、布置作业
1、搜集一下自己的童年趣事,交流自己的感受。
然后写一篇短文,题目是《童年趣事》,写作中要运用景物描写,要通过恰当的描写展现人物的性格。
附答案:
第1课时
课前预习
1、惮(dàn)踱(duó)归省(xǐng)行家(háng )撺掇(cuān duo)凫水(fú)潺(chán)
2、 (1)相仿:大致相同。仿:类似。
(2)怠慢:冷淡。怠:轻慢。慢:态度冷淡。
(3)歌吹:歌声和乐声。
(4)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葛:葛藤,比喻纠缠不清的关系。
(5)屹立: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屹:山峰高耸的样子。
3、略
课堂学习
1、略
2、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赵庄着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3、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点。但在我是乐土。因为:(l)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于幽幽南山”了;(2)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3)没有封建礼
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4、“我”望到“庄外临河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那缥缈月夜空间的戏台,使“我”疑心是“画上见过的仙境”,深被吸引,无限欢喜,更全神贯注地一真望到“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
5、不好看。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②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除了正面写出戏不好看外.文中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对孩子神态的描写,也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6、(①对少年儿童来说,对未知事物或新鲜事物的追求与探索远比得到它更有吸引力;②小伙伴们更在乎的是在看戏途中彼此可以无拘无束, 自由自在地玩耍。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小伙伴们真正感兴趣的不在社戏,而在看戏前后的那种气氛、感觉
练习测评略
第2课时
课堂学习
二、3、(1)①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双喜聪明。
②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三:①船 又大;②迅哥儿向来不乱跑;③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表现双喜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③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现双喜聪明、细心。
④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表现双喜考虑周到。
⑤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
⑥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表现双喜做事有始有终。
⑦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表现双喜反应灵敏。
(2)①偷的是自家的豆,请的客是公共的,偷豆请客,理所当然;②从六一公公的话可以证明:“请客?--这是应该的。”③六一公公还送豆给客人尝尝。因此,这不算什么盗窃行为。而是表现孩子们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
(3)①“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表现六一公公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②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揖,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 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③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表现六一公公好高。④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热诚。小结: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4、从嗅觉(清香)、触觉(扑面吹来)、视觉(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听觉(歌吹)、想象(戏台、渔火),写出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江南水乡夜景的清新,写出小朋友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5、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入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练习测评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