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白求恩(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9-14编辑:互联网

 纪念白求恩

第一学时

一、学习目标

1、结合课内外知识,在学习文章的基础上,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

2、学会归纳各段内容要点,理清全文的论述思路。

3、掌握正反对比的方法,学习概括而有力的语言表达。

4、学习叙议结合的方法。

二、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2、掌握正反对比的方法,学习概括而有力的语言表达。

三、学法指导

1、通过勾画圈点法,点评法知道议论文和记叙文的区别,了解夹叙夹议的写法,区别记叙文中的记叙与议论文中的记叙的不同。

2、懂得论证要有理有据,写议论文能就一件事情说明一个道理,证明一个观点。

四、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播放配乐诗朗诵朱子奇先生写的《纪念白求恩纪念歌》。请同学介绍自己所了解的白求恩并谈谈现在纪念白求恩有何现实意义。

1、查阅资料了解白求白求恩恩及其相关事迹,能够对大家作简单的介绍并结合现实谈谈现在纪念有何意义

2、扫除生字词障碍:

狭隘(     )    满腔热忱(     )    

拈轻怕重(     )    派遣(     )

以身殉职(     )    鄙视(     )    晋察冀(     )

3、找出每段的中心句,想一想文章要点是如何概括出来的?

学习探究

(一)情境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交流预习情况

(三)亲近文本,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找出各段的重点句,归纳各段要点。

2.评点文章的第一部分,教师可设计以下练习:

①解释词语“不远万里”,写出“派遣”一词的音和义。

②划分层次。

③这一段中先叙事,后发议论,把记叙与议论的分界处标出(画两道竖线)。然后细读议论的内容,想想记叙的事跟议论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④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对白求恩作一简单的介绍呢?

以上任务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点拨,花时25分钟左右。

3、师生交流评点结果。

明确:

第一段:“一个外国人……这是共产主义精神,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我们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

第二段:“白求恩同志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学习他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段: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4、评点文章第一部分结果。

①不远万里:不以万里为远。派遣:(政府、机关、团体等)命人到某处做某项工作。

②划分层次可分三层。

③……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这段记叙是为后面的议论服务的,记叙简明扼要,却突出其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

④先概括白求恩同志的简历,是对逝世者深怀敬意的追忆。扣住国际主义的原则作简述,是论述白求恩具有伟大国际主义精神的事实依据,成为全文论述的基础。从阅读角度说,让读者先产生“情”,再认识“理”,情和理结合了,议论的逻辑说服力就会大大增强了。

5、小结

小结本堂课内容,归纳评点中应注意的地方,布置课外作业。

评点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阅读方法,会评点是自学能力增强的一种标志,评,要求语言准确经济;点,要求恰当醒目。

训练巩固

1.课后熟读课文。

2、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殉职(    )                   

热忱(      )                        

鄙薄(     )                     

拈轻怕重(     )                          

3.(1)纵观全文,结构上采用              的形式,表达上采用               的方法,构思上采用                    的表现手法。

(2)全文号召共产党员学习白求恩的                     的精神,                      的精神,                      的精神,以及                       的精神,其中核心精神是                             

拓展延伸

1、解释下列成语并造句。

漠不关心  

麻木不仁   

见异思迁   

拈轻怕重       

精益求精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精神的看法。(提示:其实就是一篇短小的议论文。)

第二学时

一、学习目标

1、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2、文章叙议结合的写作特点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重点

目标2 

三、学法指导

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点拨的点评法

预习导入

以多媒体放映电影《白求恩大夫》中白求恩在小庙里给伤员做手术而遭敌机袭击的场景,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白求恩。

学习探究

(一)情境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交流预习情况

(三)亲近文本,合作探究

1、给第2段和第4段划分层次。

2、第二段评点内容。

①本段用正反对比的方法论述白求恩精神。标出正反对比的分界处。正反对比起什么作用?

②标出议论性句子和记叙性句子。记叙的事跟议论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③标出正面介绍白求恩和侧面介绍白求恩的句子。

3.第三段评点内容。

①这段又用对比议论方法。标出正反对比的分界处。

②这里要明确作者是怎样告诉我们要学习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的。

4.第四段评点内容。

①标出记叙句的起止。说说这段叙事文字的作用。

②与前三次相比,作者号召向白求恩同志学习的对象有变化吗?

③“从这点出发”是从什么出发?

④“这点精神”是指什么精神?’

⑤末句从五个方面论述“这点精神”对一个人所起的作用,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是从哪五个方面写的?

4、师生交流评点结果。

第二段分三层。

一层:从开始到“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二层:到“无不为之感动”,举例论证这一精神。

三层:到最后,再次号召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第四段分两层:

一层:从开始到“我是很悲痛的”,表达遗憾和悲痛之情。

二层:号召大家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第二段评点:

①正反对比的分界处:“……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正反对比的运用,阐明了学习白求恩同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②第二段共十句话,其叙议的安排程序是“叙一议一叙一叙一叙一议一议一叙一叙一议”。这一段夹叙夹议的特点尤其突出,使本段的议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既能使读者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求恩,又能使读者懂得向白求恩同志学习什么,为什么要向他学习。

③正面介绍的句子是:“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侧面描写的句子是:“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无不为之感动。”

第三段评点:

①正反对比的分界处是:“……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

②这里虽然没有明写出号召向白求恩学习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但是在对反面的批评中,又包含了这个意思

第四段评点:

①记叙句是:“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这几句记叙抒发了作者遗憾悲痛之情。

②前三次是向共产党员发出号召的,这一次是向大家发出号召的。号召的范围扩大了。

③“从这点出发”是从“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出发。

④“这点精神”是指“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⑤从思想(高尚的人)、品质(纯粹的人)、道德(有道德的人)、志趣(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作用(有益于人民的人)五个方面来写的。

5、背诵第四自然段。

6、小结。

(1)由学生讨论和议论两种表达方式的区别,弄清楚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中的记叙的区别。

明确:叙和议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本文是议论文,以议为主,叙是议论文中的叙,简洁概括,不同于记叙文中的叙,详细生动。议论文中的叙是为证明论点提出事实根据,叙要扣住论点,为议服务,因而要叙得简明、概括。

(2)学生讨论对比的作用。

明确:本文运用对比的写法,也是由写作目的决定的。本文不仅为颂扬白求恩,而且是为了教育全体党员学习白求恩,所以既评白求恩,又批评党内不良倾向。通过对比,突出了白求恩同志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强调了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明确了应该克服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有力地证明和阐述了论点。

训练巩固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1--5题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     的人,一个     的人,一个      的人,一个     的人,一个       的人。

1.请根据原文完成文段中的空格。

2.第一段中作者把白求恩与一些人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3.“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一句中“只”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答:                                                                     

                                                                       

4.有人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你学完这篇纪念白求恩的文章后,你想你该如何来反驳他。

答:                                                                    

                                                                         

5.认真阅读语段,从新的角度提出与上文有关的疑问或话题(可不写答案)

答:

拓展延伸

①兴趣是一切工作成功的先决条件。无论做什么事,想要做得好,获得最高的效率,一定得先对该事有浓厚的兴趣,才能全神贯注,努力以赴。有人说:“兴趣是工作成功的钥匙。”一点不假。

   ②你看小孩子堆积木,在你看来无聊得很,可是他塌了又堆,堆好了又塌下去,往往堆上千百回,可能耗上大半天的时间,也不觉得疲倦。在你看来是毫无意义的事,他却心神专注,玩得兴致淋漓,自得其乐。这没有别的理由,因为有兴趣,兴趣引他入胜而已。

   ③儿童玩积木要有兴趣,我们要做成一件事也少不得兴趣。做一件事,智慧和才能固然不可少,如果没有兴趣,勉强去做,毅力和信心得不到热情的支持,一旦遇到困难,便会心灰意冷而一败涂地;相反的,如果有浓厚的兴趣,即使遇到困难,也能够鼓起热情,由热情而支持信心,由信心产生勇气和毅力,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凭勇气和毅力来克服,到达成功的彼岸。

1、这三段文字论述的中心是什么?

                                                                        

2、第③段以“如果没有……;相反地,如果有……”来说理有什么好处?

                                                                        

3、议论文语言具有准确、严密的特点,请你从第①段中找出一个词语,并以此为例加以说明。

                                                                         

4、请以你的亲身经历,为第③段文字补写一个恰当的事例。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