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快乐的读书人──给女儿的一封信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7-11-11编辑:互联网

【教学构想】

《做个快乐读书人》是台湾当代著名的作家刘墉写给他女儿的一封信,文中提出了作者自己对读书的一些看法,教导女儿要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由于他的文章语言清新俊美,这种风格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反响,所以他的文章在青年学生中更是广为流传。刘墉的文章在表达上或抒情、或议论,都在平实之中显现出深刻的哲理,某些文章中有的语句被学生视为经典。

文章中运用了故事类比说理、联系自身的事例说理的方法,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教学中也要教给学生这种对话的方法和技巧。

由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采取如下策略:

1、在文章的阅读中要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2、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体验。

3、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可以采用小组协作讨论的方式。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用故事类比说理的方法。

2、在阅读中抓住文章关键语句,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能够运用文章介绍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教学难重点]

1、能用简洁的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文章中用故事类比说理的妙处。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教师以学生与父母沟通交流方式的调查导入,常见的方式有当面交流、电话交流、第三者的搭桥交流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父亲对女儿以书信的方式沟通交流的文章──《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以调查学生与父母沟通交流方式导入,可避免学生对与父母沟通是否成功的争论,能较快地切入对文章内容的教学,也达到了激趣的目的。)

二、教师范读文章,要求学生根据文的自然段的空行,在听读中抓住文章关键语句,并且圈画出来。

1、教师读完后,以四人一个小组讨论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五部分的主要内容,小组推荐一个同学发言。

2、教师结合小组发言进行小结:

第一部分:读书要消化,不能只讲数量和速度。

第二部分: 以到博物馆的事例作类比,进一步说明读书不能只讲数量和速度。

第三部分:快乐读书要学、习、思结合。

第四部分:快乐读书还要学以致用。

第五部分:希望女儿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3、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

文章主旨:文章批评了几种不正确的读书方法和目的,提出了作者对读书的认识,希望女儿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以四人为一个小组讨论能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可使会说的同学或理解力强一些的同学带动能力稍微差一些的同学,此环节主要在于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

三、再分小组讨论交流,对文章内容进行个性化的理解。

教师设题:

1、文章批评了几种不正确的读书方法?

学生的理解可能有:①只讲数量和速度,不讲理解(质量)。②只管比赛考试,不去欣赏、享受。③只知道“学”,不知“习”和“思”。④只顾读书,不能学以致用。

(此题可锻炼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对信息的整合能力,也是对学生缜密思维的一次训练。)

2、对文章中用故事类比说理的方式的理解。

学生的理解可能有:运用女儿参观历史博物馆的经历作类比,既有利于说明做事只讲数量和速度的害处,又能使女儿理解和接受所讲的道理。

作者谈自己栽种番茄的体会,目的是使女儿明白读书与运用的关系,读书一定要学以致用。

(在对学生答案推敲的过程中理解用故事说理的好处,教学中也教给学生这种对话的策略,这种策略说不定马上就会学以致用。)

学生设题:

学生对文章语言、内容、主旨提出自己不懂或有待探讨的问题可能有:

1、标题“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的理解问题。

对策:快乐的读,快乐的用,常常温习,常常思索。

2、第四部分中作者用“种番茄”作比方来形象说理的问题。

对策:学以致用或用所学的知识指导实践,体现出学习的最终目的。

3、现行教育体制导致读书的不快乐的问题。

对策:1、不快乐的根源在于考试制度。2、明白读书的目的。

4、怎样才能作一个快乐的读书人的问题。

对策:读书要“咀嚼”、“欣赏”、“享受”;读书要学、习、思结合;读书还要学以致用。

……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强调语文个性就是强调学生个人再学习过程中的独立价值和独特的感受”,所以教学中要倡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解读文章,这正是语文课堂是有生命的课堂的最好体现,此时也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提升的最佳时期。)

三、教师小结及布置作业。

学生以作者女儿的身份与作者对话,并把这些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咀嚼、欣赏、享受

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学、习、思结合

学以致用

【教学小故事】

说来也是很巧的事,这节课时正好是由北京海淀区教育局组织骨干教师到武汉学习听的一节公开课,并且有一位老师坐在后面摄像。

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梳理后,我正要进入个性化阅读的教学环节时,一位平时就爱提出问题的女学生董慧举手发言:“老师,你说我们现在读书快乐吗?”这陡然的一问,让我一下有点紧张--毕竟是一堂公开课呀!但又灵机一想:既然问题来源于学生,为什么不让所有的同学来讨论甚至是辩论来得出答案呢?

征求学生的意见后,学生同意用辩论的方式来争辩。于是我让学生打乱座序,按正方“读书快乐”和反方“读书不快乐”分两大阵营四个小组(观点相同的坐在相邻的两组),推选出组长(同时也是主辩手),我提出的要求就是在辩论中尽量地要在课文中找到依据。

经过七八分钟的准备,辩论开始了。

正方:“我们认为读书是快乐的,因为读书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们的精神食粮。书籍可以给我们种种知识,开阔我们的眼界,扩大我们的视野,陶冶我们的情操。书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无论你春风得意还是落魄天涯,它都会给予你鼓励、安慰和鞭策。”(马超平)

反方:“我们认为读书是件痛苦的事,是不快乐的。不错,书籍是给了我们种种知识,但为了学习这些知识,君不见我们乘着露水出门,带着月色回家吗?还有学习的压力,家长的唠叨,哪一天我们真正快乐过?”(董慧)

正方:“反对!你想获得成功,这是人人都想的到的,但是在获得成功的过程中有困难、有挫折、也有痛苦,这很正常。不能因为说你做一件事痛苦,你就不快乐,关键在于你要苦中作乐,刘墉不是在文章中告诉我们在读书中要“咀嚼”、“欣赏”、“享受”吗?”(李慕寒)

反方:“请问李慕寒你在读书中有时间去“咀嚼”、“欣赏”、“享受”?我怕你某时正在“咀嚼”一篇课文,就拿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为例吧!我怕一会儿,数学试卷不允许你这样去咀嚼吧!(一阵哄笑)”(张伟)

正方:“那你回家后可“咀嚼”、“欣赏”、“享受”呀!”(文翔)

反方:“回家我怕你作完作业后眼皮就要打架了!你有这个闲情雅致吗?”(许俊什)

正方:“读书就是要有闲情雅致,我们就是要在浮躁学习中的寻找到片刻的宁静,这样我们才能将‘学、习、思’结合起来,使我们读书真正学有所获。所以我们绝对不能为不好好学习找借口!再说时间是挤出来的。”(周昊)

此时反方出现短暂的停顿,正方乘胜追击。

正方:“读书不仅要学、习、思结合;还要学以致用。(这是文章中作者交给他女儿的读书方法)如我上小学时刚学会读书、写字时,爱把书中的好词、好句抄下来,并在小本子上进行分门别类地整理,开始还只是用来欣赏,时间一长,后来竟能把这些词句熟练的拿来运用了。我记得当我在爸爸妈妈面前第一次使用成语时,他们露出惊喜的眼神,我更记得用丰富美妙的词语描写我的家乡时,老师给我的作文批写的一串串夸奖的评语,这些经历都让我感觉自豪,我也为自己逐渐进步的能力而感到快乐,而且这些快乐是别人都体会不到的,只有亲自尝试了,才能真正体验那种乐趣。” (马超平)

反方:“你说到学以致用,使我想起网上的一个统计数据,我们现在初中的数学所学的知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百分之七十在实际生活中无用,我们花了大量的精力苦钻英语,可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百分之七十五在实际生活中不会用到,更何况我们中还是只会作题的英语哑巴!”(刘侯显)

正方:“我不知道你是在哪个网站看到的消息,但是我要明确地告诉你,正是我们现在所学的知识构成我们的个人素质,古人不是说过书到用时方很少吗?当你为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知识不知道而苦恼时,难道说你是快乐的?”(吕思柔)

……

叮零零……下课了,我只能制止他们的舍枪唇战,作了个简短的总结:相信大家对以上的辩论结果有自己的看法,我也坚信大家一定能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上完课后,我也知道学生在辩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抱着请教的心态,我恳求来自首都的老师提出意见,其中的一位姓张的老师说了三句话:“这节课有意思!”,“语文课就应该这样上!”“以学生为课堂中心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我听后有受宠若惊的感觉,这样的评价实在是过誉的。回想起我的教学预设和课堂流程的较大的出入,特别是近20分钟的辩论活动,又想:这何尝又不是一种对课文的个性化的阅读呢?语文课堂鲜活的生命不是这样被呈现出来吗?

但这节课也给我带来了思考,这就是我没有完成“学习本文用故事类比说理的方法” 的教学目标,如何处理好教学预设和教学中与学生的实际的“对话”?我认为就是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因为在没有完成既定目标的同时,课堂又生成了新的目标,如这节课中对学生论辩的要求目标的生成后,就得到较好的解决。正如教材主编徐国英先生在《预设与应变》一文中所说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在工具性中体现人文性,而不是在人文性的基础上去体现工具性”,以此标准来衡量这一节课,本次教学应该是一次有意的尝试。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