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读者(人教版高二选修)

发布时间:2016-3-13编辑:互联网

 一、致读者(蒙田)

读者,这是一本真诚的书。我一上来就要提醒你,我写这本书纯粹是为了我的家庭和我个人,丝毫没考虑要对你有用,也没想赢得荣誉。这是我力所不能及的。我是为了方便我的亲人和朋友才写这部书的:当我不在人世时(这是不久就会发生的事),他们可以从中重温我个性和爱好的某些特征,从而对我的了解更加完整,更加持久。若是为了哗众取宠,我就会更好地装饰自己,就会酌字斟句,矫揉造作。我宁愿以一种朴实、自然和平平常常的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而不作任何人为的努力,因为我描绘的是我自己。我的缺点,我的幼稚的文笔,将以不冒犯公众为原则,活生生地展现在书中。假如我仍生活在大自然原始法则下的国度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那我向你保证,我会很乐意把自己完整地、赤裸裸地描绘出来的。因此,读者,我自己是这部书的材料:你不应该把闲暇浪费在这样一部毫无价值的书上。再见!

1580年3月1日

(选自《蒙田随笔集》,潘丽珍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二、关于作者

蒙田的全名为米歇尔德蒙田,中间有个德字,表明他家是贵族。但他家并不是靠祖先的武功世袭来的贵族,而是因贩鱼发财买地而得的贵族封号。法国人称这部分人为新贵族。

蒙田1533年2月28日出生在法国加斯科涅地区,很小就被父亲交给家庭教师,学会了希腊文,看了许多希腊文的典籍。六岁时进了高级学校,以后一路往上走,不到20岁就满腹经纶,当了波尔多市的议员。

以后又当兵,还在法院干过。38岁时父亲死了,留下大笔遗产。蒙田遂退出外界活动,深居简出,闭门读书思考,还到外地游历,并把部分精力花费在养马、喂狗和写书上面。

蒙田把读书心得、日常思考感情、旅途见闻都写成文章,收在他的三卷《随笔》集里。这些随笔包罗万象,天文地理,草木虫鱼,无所不谈,看起来十分散淡,其实彼此连续,有个统一的风格。比如,它们系统地表达了他的思想,述说了他的生活经历,以至于有人说蒙田的随笔就是他的自传。蒙田自己也说:“我本人就是这几卷书的材料。”

从哲学方面看,蒙田的思想属于怀疑论。他最著名的一句话是:“我知道什么?”他的书房里贴了这样的字条:“一切都确定就是什么也不确定。”“我搁置判断。”面对一个多元文化控制下的不同价值和知觉的世界,怀疑论者有什么选择呢?各种各样的经验使他不做判断,只看事实。

蒙田对当时动荡的社会,新旧教徒间的内战十分反感,他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主张宽容,崇尚说理,而不是动武。他的富裕家境决定了他思想中庸、政治保守、希望安定。

蒙田死于1592年,只活了59岁。但他的随笔却在世界上风行数百年,其思想和文体对法国文学,甚至英国文学,如莎士比亚、培根等都有很大影响。

(选自《蒙田随笔》,杨元良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三、名家评论

“(《蒙田随笔》算得上自传)如果说有谁把自己的心、灵魂、美德与罪过都写进了自己的书里,那就是蒙田这位堪与大仲马笔下的不朽剑客达达昂并驾齐驱的绅士。”

“由于心、灵魂、美德和罪过都属于这个达观睿智、性格随和、学养深厚的人,所以他的随笔也就超出了一般文学作品的意义,达到了生活哲理的高度。”

“政客们的演讲和哲学家的论文不大受欢迎,但蒙田的书却在知识分子和文人中间流传、阅读和讨论,并且一红就是数百年,经久不衰。”

“蒙田不是官方作家,他只为乐趣而写作,这就使得他的作品深得人心。要知道,人们是绝不会购买或传阅一本‘官方’作品的。”

──[美]亨德里克房龙

“蒙田的哲学方法虽不系统,但仍然有一个目的。他集中反映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的某种哲学倾向。”

“蒙田的思想形成于欧洲宗教改革而引出的思想混乱时期……无疑使他对那个时期各不相同的思想意识更加敏感。”

“作为贵族,蒙田所受的教育使他瞧不起系统的研究,因为贵族要研究的就是怎样做一名绅士。”

──[英]马丁奥利弗

(转引自《蒙田随笔》,杨元良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2 贝多芬百年祭

赏析指导

本文是作者1927年为纪念贝多芬逝世一百周年而作的纪念文章。文中介绍了音乐大师贝多芬的为人,其音乐创作的特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突出了贝多芬及其作品的强烈的反抗精神,是一篇优秀的人物评论和音乐评论。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评述的是作为音乐家的贝多芬及其音乐的总的特色。文章开篇就以一个长句突出了贝多芬倔强的个性,那“举拳向着咆哮的天空”的形象是他性格的典型写照。接着以一句简明扼要的判断句概括了全文的中心──“他是反抗性的化身”,提纲挈领。接着作品以倒叙手法,揭开了贝多芬性格和音乐创作之谜:先从风度、衣着入手,写贝多芬其人。他不修边幅,风度像“一架不听话的蒸汽轧路机”,在权贵之间横冲直撞,不知阿谀奉承为何物。这是从外表上表现其“唐突神灵,蔑视天地”的特点。接着文章由表及里,开始深入到这位音乐大师的灵魂中去──他有着“纯音响世界最奔腾澎湃的灵魂”,可谓“乐如其人”。贝多芬的灵魂完全融化在他的音乐创作中,而他的音乐又充分体现了他的灵魂。这个奔腾澎湃的灵魂,在作品中化为狂风怒涛般的力量,充满惊人的活力和激情,使人激动。这里写其音乐还是为了写人。

第二段一开头则以四个简洁凝练的陈述句,突出了他与其他音乐天才不同的地方。下面两段就紧接着通过他与莫扎特、格鲁克、海顿、尤其莫扎特的对比,展示了贝多芬不同于其他音乐大师的独特风格。17、18世纪的其他音乐大师大多谨守法度,温文尔雅,而贝多芬在他们面前像“一头未经驯服的熊崽子”。作者进一步揭示了这种区别的根源,那就是他们在政治态度、思想境界等方面的区别。贝多芬是穿散腿裤的激进共和主义者,而那些大师则是穿紧腿裤的宫廷音乐家,“他们之间隔着一场法国大革命”。贝多芬一生跨越了18、19两个世纪,中间正好经历了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贝多芬早年深受启蒙主义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在他不少乐章中响彻着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主旋律。正因为如此,贝多芬比他的先辈们体现了更多的独立性和民主性。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贝多芬音乐的独创之处和对后世的影响。莫扎特及其以前的作曲家偏重创造悦耳的音乐形式,而贝多芬则“完全把音乐用作了表现心情的手段”。他赋予音乐以惊人的活力、激情以及巨大的内在力量,他的音乐是能使人激动的音乐。正因为如此,一些不理解他的人,竟用一个“疯”字来形容他,殊不知这正是他的独特之处。作品以反衬正,似贬实褒,收到了强烈的效果。

语言的雄辩与论证的严密是本文说理的突出特点。文章抓住“反抗性”这一特征,从各个侧面追述了贝多芬的性格特征和创作成就,行文有着很强的逻辑力量。同时,文章还大量运用了对比手法,使贝多芬的形象更加突出鲜明。

另外,文章大量运用生动具体的描绘和比喻手法,赋予文章以形象性,并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像开头第一句“举拳向着咆哮的天空”,就形象化地刻画出了贝多芬桀骜不驯的性格。其他像“轧路机”“稻草人”等比喻也同样形象鲜明又生动风趣。学习时注意仔细体会。

二、问题探究

1.文章为纪念贝多芬而作,却以大量的篇幅写到莫扎特等其他音乐家,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贝多芬百年祭贝多芬性格的独特在文中是通过与其他音乐家尤其莫扎特等人的对比突现出来的。这种对比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另外其音乐特点与音乐成就也只有放在整个音乐史上并与其他音乐家比较,才能看得更加准确。

2.这篇散文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既有磅礴的气势,又富有强烈的感染力,以下列句子为例:

一百年前,一位虽还听得见雷声但已聋得听不见大型交响乐队演奏自己的乐曲的五十七岁的倔强的单身老人最后一次举拳向着咆哮的天空,然后逝去了,还是和他生前那样地唐突神灵,蔑视天地。

这个长句既是对贝多芬形象的生动描写,又是对他性格的概括总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他有一种不听话的轧路机的风度;他穿衣服之不讲究尤甚于田间的稻草人:事实上有一次他竟被当做流浪汉给抓了起来,因为警察不肯相信穿得这样破破烂烂的人竟会是一位大作曲家,更不相信这副躯体竟能容得下纯音响世界最奔腾澎湃的灵魂。

“轧路机”和“稻草人”的比喻极其生动地刻画出了贝多芬的桀骜不逊和不修边幅,而被警察抓起来的趣闻逸事更给贝多芬的形象增加了真实性,也给行文带来了趣味性。然后由表及里,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对他内在灵魂的评述。

这样奔腾澎湃,这种有意的散乱无章,这种嘲讽,这种无顾忌的骄纵的不理睬传统的风尚──这些就是使得贝多芬不同于17和18世纪谨守法度的其他音乐天才的地方。他是造成法国革命的精神风暴中的一个巨浪。

这四个并列的陈述简洁而准确概括了贝多芬灵魂与音乐的基本特征,又为文章增添了雄辩豪放的气势。

要有神巫打旋子的本领才能跟着莫扎特的交响乐跳舞。有一回我还真请了两位训练有素的青年舞蹈家跟着莫扎特的一阕前奏曲跳了一次,结果差点没把他们累垮了。

这是类比与具体描写的有机结合,饶有趣味又生动形象地揭示出莫扎特音乐的特点。

教学建议

本文需要一定的音乐背景知识和理解长句子及复杂说理文的能力,建议安排两课时。

一、布置课前预习,理清课文思路。

二、第一课时简要介绍作家作品及贝多芬、莫扎特等音乐大师的情况。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概括文章要点,理清文章脉络。

三、第二课时重在引导学生学习简要分析文章的艺术特点。

四、课后欣赏贝多芬、莫扎特、巴赫等人的乐曲,体会其不同的艺术风格。建议教师组织或鼓励学生自己组织一次音乐欣赏活动,提高音乐素养,也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