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7-10-15编辑:互联网

三维目标

1、了解孔子的生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提高学生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句的能力,掌握文中特殊的文言句式。

2、以诵读贯穿全篇,师生共同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

3、让学生从文中体会学习孔子的处世之道,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从文中四名弟子的言行中总结其不同的性格特征;根据上下文上下文来推断词句义,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介绍孔子、《论语》及其思想

三、初步感知,理解文意

1、放录音,正字音。

2、教师范读,指出断句要点

3、学生齐读,教师给以指导

4、让学生根据注释,自主疏通文句

四、总体把握

1、文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明确:谈志论趣

2、概括每节段意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翻译: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2、集体背诵。

二、具体分析,品味语言

1、从孔子的言谈举止看他的为师之道

因势利导,针对性强;温文尔雅,平易近人;启发引导得法;态度明朗,评价得体

2、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3、概括孔子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子路:直率、卤莽--哂之 冉有:谦虚

公西华:更谦虚 曾皙:洒脱--与之

4、孔子的“志”是什么?他为何只赞同曾皙的观点?

讨论: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首先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针对子路“率尔”作答,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也是国家,既然如此,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针对公西华“愿为小相”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

何谓“舞雩”?鲁国的祈雨台!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礼记》中也有解释:“舞雩,祭水旱也。”由此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干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三、分角色朗读,体会感情

朗读指导:孔子,循循善诱,可敬可亲;子路,轻率、鲁莽,但自信,有抱负,具有政治、军事方面的才能;冉有,有理想,态度谦逊;公西华,谦虚谨慎,善于辞令;曾皙,洒脱高雅,卓尔不群。

四、再次感知,集体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完成相关练习。

板书

问志--师长风范

志 言志--各展抱负

评志--借评传志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