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的《发现》《闻一多先生的书桌》导读

发布时间:2016-5-18编辑:互联网

闻一多是诗人、学者、斗士集于一身的爱国民主战士,新月诗的代表诗人之一。先后出版诗集《红烛》、《死水》两本。这两首诗,均选自《死水》诗集中。《发现》 1925年夏天,闻一多满怀赤子之心、爱国激情、报国之志从海外归来,其时正是“五卅”运动之后,帝国主义逞凶、军阀战争频仍,饿殍遍野,民不聊生,国家的现状使他极度失望,于是就有了写诗的冲动。诗人把感情的酝酿、发展的过程全部压缩掉,只从感情的爆发点起笔,一开始就单刀直入,撕肝裂肺、呼天抢地地呼喊:我来了,我喊一生,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这一声迸着血与泪的呼喊,先生夺人地把悲愤、失望的情绪一下推到读者面前,犹如火山突然爆发。原来诗人听到祖国的召唤,就鞭时光、架罡风,擎火把,不辞辛劳,千里迢迢地赶回来,可眼前的祖国竟是满目创痍,现实就象“噩梦”而且是挂在“悬崖”上的“噩梦”一样黑暗、恐怖。这哪里是“我”在国外想象中的“如花一样的祖国”呢?这里,诗人并没有用具体细节从正面描述他踏上故土所见到的军阀混战、生灵涂炭、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而是用了两组“我来了”的排比句和几个贴切的比喻来直接抒发自己深沉的爱和令人窒息的失望,从而使诗更凝练、概括、容量更大,表现力更强、更能扣人心弦,发人深思。诗意至此,人们也许会认定这就是诗人的“发现”。其实不然,这首诗最精彩的绝妙之处,应是诗的最后四句: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诗人没有因失望而沉沦,相反却又在失望和愤懑中升腾起一种对祖国的执着和忠贞的爱。“在我心里”这个结尾,石破天惊,出乎意外而又合乎情理,它既揭示了悬念,指出这才是真正的“发现”,又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爱之深切、之永恒。联系到诗人忠诚磊落的人生,联系到他为追求这心中的祖国而流尽的最后一滴血,这样的结尾越发显得辞警言丰、回肠荡气而震撼人心了。至此,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的形象跃然纸上,使人肃然起敬。这首诗,全诗12行,每行11个字,诗体方正整齐;两行一韵,律动和谐,体现了“建筑的美、音乐的美”的追求。激越奔放的情感、收敛于严谨的形式与韵律之中,显示了闻一多所特有的沉郁的风格。《闻一多先生的书桌》这是一首轻松幽默的诗歌。闻一多整日伏案工作,无心料理生活事务,以致连他自己的书桌也堆得乱七八糟。偶尔搁笔的闲暇之时,诗人大量这一片“参不忍睹”的世界,倒觉出了许多乐趣来。请看原诗。前一首诗《发现》我们看到,当诗人步入社会,思考人生时,他是兴奋的,也有痛苦、迷惘。当他退入书斋,潜心于教学和学术研究,独坐书桌之旁,进入向内发展时,他又是充实的、温和的。而且充溢着幽默风趣的情致,算是对紧张生活的调剂吧。《闻一多先生的书桌》,全诗六节,体式整齐匀称一致,每节均在二、四句压韵,韵律和谐,于整齐的诗体,严格的压韵中,写松弛的心境,开朗的自嘲,不失轻松幽默之风。这两首诗大致写于同一时间,当在诗人由美返国不久,情趣确有较大差异。正好看出诗人于严肃执着之外,尚有开朗幽默的一面。但当时诗人的心情又是复杂的,从诗的最后一节似乎可窥探端倪。请大家去读诗、体悟。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