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之我见(网友来稿)

发布时间:2016-9-8编辑:互联网

李正兵   

  七嘴八舌话主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之我见 

陈立宏  李正兵 

对于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文坛上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就其分岐来说:一种认为本文的主题在于批判封建制度(以李何林为代表),另一种认为并非如此,而是表现儿童热爱生活的感情(以张硕城为代表)。就我教读此文的体会而言,我认为第一种说法似乎更确切些,原因在于: 

一、就写作内容的对比而言,批判了封建制度。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情景。从字里行间,我们能看出作者对百草园充满了喜爱、留恋之情;对三味书屋充满了厌恶、憎恨之情。在写百草园时,作者写了百草园的景物、长妈妈的故事及雪后捕鸟的情景。百草园的景物是那么迷人,所以作者写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长妈妈的故事是那么神奇,给百草园增添了一层神秘面纱;雪后捕鸟是那么有趣,所以作者写得活灵活现。但对于三味书屋,就大相径庭、大异其趣了。写三味书屋,着重写了向先生讨教和师生上课的情景。向先生讨教“怪哉”的意思,却吃了闭门羹,在“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一道阴影。先生上课,枯燥无味,不但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再次在“我”的求知欲望里投下阴影。正因为如此,作者在写完百草园过渡到写三味书屋时,写道: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 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三个“也许”,表明了作者对三味书屋的厌恶,两个“Ade”(再见)表明了我对百草园的留恋。导致作者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感情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关键在于封建教育体制对人性、思想的束缚和桎梏。。学生有疑而问,先生明知不答;先生热心教知,学生宁玩不学。这些矛盾,正是封建教育制度造成的。 

二、就环境描写的对比来说,批判了封建制度。 

“我”学习的环境有两个:一个是百草园,一个是三味书屋。百草园的环境是开阔、优美的,在里面,既可以认识大自然,又能获得丰富阅历,更能得到生活经验。美好的自然景物,使“我”增添了对生活的热爱;长妈妈的故事,使“我”感受到人生之险;雪后捕鸟,让“我”懂得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道理。但三味书屋的环境是闭塞、黑暗的。主要的空间在教室,学生想溜出教室,开阔视野,也仅仅能溜到一个小花园;最好玩的也就只是捉茶蝇喂蚂蚁,然而不能玩得太久,否则就会遭到先生的惩罚。环境之所以如此差异,同样是封建教育制度造成的。学生未入学前,可以自由自在的发展个性,一旦入学,封建教育制度就用一套框框压迫人,既然是学生,就必须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所以就其环境描写的对比来说,仍是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三、“教书先生”的对比来讲,批判了封建制度。 

百草园有两位先生:一位是长妈妈,一位是闺土父亲,他们都没有受到封建教育制度的迫害,所以他们的讲课令“我”回味无穷,长妈妈的故事讲究趣味性,闺土父亲讲捕鸟,理论联系实际,正因为这两位“先生”的亲切教导,我增长了不少知识,对百草园自然产生依恋之感。但三味书屋的先生教书死板,教学内容陈旧、乏味,尽是些“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之类。是先生不会教,还是学识有限?非也,“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追根究底,还在于封建教育制度。它规定教学的内容只能是儒家经典八股文章。在这样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下,学生觉得读书乏味,也就无可非议了。所以在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学生就在下面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用荆川纸影写小说上的绣像。 

综上所说,我认为本文的主题在于批判封建制度,不知能否站住脚根,敬请同仁指教。 

 作者邮箱: ningxi5117@sina.com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