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节选)》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3-10编辑:互联网

执教人:宜城市实验中学 鲁发福

教学目标

1、了解〈〈国语〉〉文学常识;

2、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式知识;

3、学习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的写法;

4、学习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发愤图强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式知识;

2、学习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发愤图强的精神。

教学难点

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式知识;

教学方法

自学点拨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教学程序

一、 导入

1、 蒲松龄有一幅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对联中的“苦心人”就是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勾践,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今天,我们就结合历史史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勾践事如何在失败中崛起,终于报仇雪耻,吞并吴国的。

2、 完成课后“练习三”(加标点翻译文段)

二、关于《国语》

1、 学生自读文中注释

2、 补充:

盖文王拘而演(演,演驿,推广。周文王拘于羑Yǒu里,将《周易》的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周易》;仲尼厄(厄,困厄。仲尼周游列国,到处碰壁。)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厥,乃,才)有《国语》;孙子膑(刖刑,古时砍掉脚的一种酷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传,流传。吕不韦是秦始皇时的相国,使其门客作《吕览》。始皇十年,以罪免职,后又奉命迁蜀,这时《吕氏春秋》才得以流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韩非多次以书干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作《说难》、《孤愤》,传到秦国,秦始皇看了很喜欢,因派兵急攻韩,得韩非。韩非至秦后,被李斯等所谗,下狱死。);《诗》三百篇,大底(大致)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史记报任少卿书》

三、背景

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磨擦。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大败越国。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时,只剩下五千人。本文叙述的就是勾践退守到会稽山后,卧薪尝胆,富国强兵,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报仇雪耻,灭掉吴国。勾践灭吴是我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很大的一件事。勾践忍辱负重,报仇雪恨,夫差倨傲纵敌,身死国亡,对后人都有深刻的启示。

四、初读感知

1、落实文注中的生字;

3、明确结构:

第一部分(1段),文种定计,向吴求和。

第二部分(2、3段),卧薪尝胆,准备复仇。

第三部分(4、5段),同仇敌忾,一举灭吴。

五、翻译全文

1、教师示范翻译第1段;

2、学生自学翻译2、3、4、5段。

六、总结

七、练习--完成课后“练习二”(一词多义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教学程序

一、 积累文言语汇和句式知识

1、 一词多义(课后“练习二”)

2、 古今异义

知:

今:知道;

古:共知越国之政(掌管)。

丈夫:

今:妻子的配偶;

古: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男子)

3、 古字通假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

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免”通“娩”。)

三年释其政。(“政”通“征”。)

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其”通“岂”。)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

4、 词类活用

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形活名,物资缺乏的时候。)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后退。)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洁,使美好。)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耻辱。)

必庙礼之。(名作状,在庙堂上;名活动,礼待。)

又郊败之。(名作状,在郊外。)

宦士三百人于吴。(名活动,做帝王的奴仆。)

5、 特殊句式(略)

二、阅读赏析

1、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越王勾践的形象是深沉而丰满的。他不是什么复仇者,而是城府很深、有胆有识的政治家。因为他胸怀大志,才能够处变不惊;因为他知人善任,才能够充分发挥文种的聪明才智;因为他不忘国耻,要成就大事业,才能够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卑事仇敌而面无愠色,抚慰百姓而痛切自责。在“十年生聚”的漫长岁月里,他明白了许多道理,因而善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当然,他毕竟是春秋时代的统治者,“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也是很自然的。

在作者的笔下,大夫文种的形象也很鲜明,他那番巧妙传神的外交辞令最足以显示他的性格与才华。

2、勾践精神:学习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发愤图强的精神。

三、总结全文

四、练习(略)

作者邮箱: lu.fafu@163.com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