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10-7编辑:互联网

 第一课时

课型--自主研讨课

(一)问题导入

猜一历史事件(多媒体展示提示语:项庄  舞剑   沛公)

    学生根据阅读积累猜出“鸿门宴”(调动学生原有的阅读经验,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  板书课题:鸿门宴

(二)学生展示

①为了更好学习文本,学生以“大家”为栏目,配合自制幻灯片介绍司马迁和《史记》。

衔接语: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作家,他“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这便是司马迁。(多媒体)

《大家》:司马迁生平和有关《史记》的介绍(多媒体) (配乐)

②学生介绍“鸿门宴”的故事梗概。(走近作家、了解文本内容,为深入探究文言文本做准备)

(三)初读文本

1学生分段朗读。(检查预习情况,熟悉文本,激发阅读兴趣。)

2教师引导

教师将文本划分为三部分:一、鸿门宴的由来。

                         二、鸿门宴上的较量。

                         三、鸿门宴后的斗争。

每部分限定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有目的逐层阅读,提高单位时间的阅读速度)

3学生自主阅读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积累重点字词,划出文中难以理解的语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能够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其学习的潜力。)

4分组研读

让学生分小组交流、解决疑难知识点,疏通文意。(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5教师引导归纳重点词

小组内解决不了的知识点,由全班讨论交流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让课堂既体现民主又做到有序)

(四) 布置作业

   试理清文本的情节,找出对垒双方的人物,加以品味。

第二课时

课型--对话交流课

(一)情境创设

    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设下的一个富有杀机的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表现,是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这节课我们就来用我们的想象再现那场危险之约,用我们的心品味对垒双方的人物,用我们的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

    教师板画象棋盘,课前做好写有对垒双方名字的棋子,项羽一方为黑色棋子,刘邦一方为红色棋子。

将全班学生分为两组,分别代表项羽、刘邦两大阵营。

两组分派代表领走自己一方的棋子。(检查作业情况)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品读作品)

(二)理清情节

两组学生依据文本内容把各自阵营中的人物贴到棋盘上,并介绍相关情节。从而品味文本情节的跌宕曲折。

1鸿门宴前项羽、刘邦两大阵营的力量对比情况如何?

提示:刘邦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项羽兵四十万,刘邦兵十万。

2文本中首先出场的人物是谁?--曹无伤

学生把写有“曹无伤”的棋子贴到项羽阵营中,并由此位学生介绍相关情节。

例如:曹无伤是沛公的左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矛盾挑开,这也是故事的“开端”。“曹无伤告密”对于本来就处于劣势的刘邦阵营,可谓“雪上加霜”。

(棋盘上红色棋子贴在项羽阵营中,以时两方的对垒形式更为直观)

3接下来出场的人物是谁?--范增

  学生把写有“范增”的棋子贴到项羽阵营中,并由此位学生介绍相关情节。

例如: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4如果事件到此停止,显然就不会有“鸿门宴”了,此刻项羽阵营出现了一位“吃里爬外”的人物。--项伯

  学生把写有“项伯”的棋子贴到刘邦阵营中,并由此位学生介绍相关情节。

例如: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

(棋盘上黑色棋子贴在刘邦阵营中,可以看出此时形式开始转变)

5项羽的谋士是范增,看来刘邦的谋士该出场了。--张良

  学生把写有“张良”的棋子贴到刘邦阵营中,并由此位学生介绍相关情节。

例如:张良出谋划策让刘邦拉拢项伯,刘邦则一点就通,不但“兄事之”,更“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由联络感情进而自我辩解,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劝说项羽不发兵打刘邦。这才有了“鸿门宴”。

6小结

  从棋盘上看来经过一番波折,项羽、刘邦两大阵营矛盾似乎缓和下来,孰不知更大的风暴隐藏在“鸿门宴”上。

7刘邦在军事上还是处于劣势的,他必须抓住“鸿门宴”这一契机,才有可能变被动为主动,因此做了精心的准备,刘邦先出场了。

    学生把写有“刘邦”的棋子贴到刘邦阵营中,并由此位学生介绍相关情节。 

 例如:①以“将军”称项羽而以“臣”自称,更强调自己“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都出于不自愿,侥幸而已,但却绝不认错,更把责任推给“小人” 。

另一方的学生把写有“项羽”的棋子贴到项羽阵营中,并由此位学生与刘邦阵营对话。 

①项羽头脑简单、胸无城府,供出曹无伤。--第一回合项羽失败

②项羽“留沛公与饮”,刘邦小心谨慎、从容应对。

②范增一再暗示项羽,要他下令除掉刘邦,项羽却总是“默然不应”。 --第二回合项羽失败

③范增策划项庄舞剑,意杀沛公,刘邦性命危矣!

学生把写有“项庄”的棋子贴到项羽阵营中。

③项伯以身“翼蔽沛公”,项羽态度暧昧,不去制止。- 第三回合打平

8到此为止,刘邦已经成功地变被动为主动,一个关键性人物又向上推了他一把。--樊哙

          学生把写有“樊哙” 的棋子贴到刘邦阵营中

例如:“樊哙闯帐” ,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彘肩、赐座,故事到达高潮。项羽唯恐担当“不义”之名,损其“威”,伤其“信”,不用范增之计,终于让刘邦借故脱逃,放虎归山,铸成大错。

(用对弈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具体地体味文本情节的跌宕曲折)

(三)品读主要人物

1从描述刘、项言行的词汇看其人格

2从描述刘、项态度的词汇看其人格

①先说对人的态度。

②再说对事的态度。

③又说对物的态度。

3从描述领导班子成员的词汇看刘、项的不同人格

(培养学生运用比较阅读的方式分析人物性格)

(四)辩论拓展

   虚拟历史,训练想象。用一个“项王怎样才会一怒杀了刘邦”的设想,让学生尽情想象和推断。

   提示:①项羽性格②刘邦性格③范增的计谋④张良的策划等等方面推想。

   (逆向思考文本情节和人物性格,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从文本中汲取民族的智慧。)

(五)布置作业

分析课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试以樊哙为例,说说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的。

①人物在什么环境中出现?

②从哪些方面描写?

③浓墨重彩写樊哙有无必要,为什么?

六、   说教学反思

1文言文教学中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赏析文本能力的培养两者要兼顾,缺一不可。针对《鸿门宴》一文较长,但相对易懂的特点,我把这一课大胆的设计成了自主研讨课型和对话交流课型两课时。

2用对弈的方式体味文本情节的跌宕曲折,教学效果很好,直观、生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来感知文本。

3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更好地理解了文本的情节,品味了人物的艺术价值。这也是用现代的观念重新审视了作品,从中汲取了民族的智慧来指导现实生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