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水实验学校初中部 八语 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 人琴俱亡 课型 讲授 课时 2 授课时间
撰写人 韩明 交流时间 整合时间 组长签字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积累部分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笃、索、舆、径、素、卒、而、了、既、俱等。
过程与方法 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本文中深厚的兄弟情谊
重点 积累部分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笃、索、舆、径、素、卒、而、了、既、俱等
难点 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突破
策略
课前
准备
教学设计详案 集体交流意见
一、导入课文:
课堂提问:同学们通过预习对《世说新语》有何认识?了解哪些?(通过提问:
1、 查学生的预习效果
2、有利于更好的掌握这一方面知识
(穿插问题: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2、小说之中刻画人物的重要方式有哪些?)
这样可以把学生带回到初中以来学过的经典现代小说中,更好的与原始文言小说形成对比!
下面,我们从抽象到具体,通过研读《世说新语》中的《人琴俱亡》其是否体现了一些现代文学原理中的小说的艺术特色。
二、读书(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对作品有大概的把握,反复读书培养语感,为翻译,背诵奠定基础)
1、 学生朗读作品,教师纠正字音:
笃( dǔ ) 都( dū )丧( sāng )( sàng )了( liǎo ) 舆( yú ) 调( tiáo )恸( tòng )
2、 体朗读课文
3、 师范读课文(注意在范读期间,容易读错的字音要重读)
三、对文中主要人物的把握:
学生活动:学生读出他们课下找到的相关资料
(一)子猷:王徽之,是王羲之之子,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在《世说新语》中对其生平逸事有大量记载。
教师补充资料:
1、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2、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二)子敬:王献之,王羲之之子。东晋著名书法家。主要作品《洛神赋》
四、扫清字、词、句等障碍(使学生能掌握作品大意,为理解作品中心思想奠定基础)
小组活动:
1.以平时要求的四人为一小组活动。
2.结合工具书、课下注释读课文。
3.读懂课文,把握大意,全班交流。
要符合新课标的精神,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成为课堂的主体,调动其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增加互动性,调动课堂气氛
课堂检测一:找出下列翻译的不当之处。
1、原文: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
翻译:子猷向左右问:“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
改错:左右:近旁的人,这里指近侍
2、原文:语时了不悲。
翻译:说完话后根本就不悲哀。
改错:说话时完全不悲伤。了:完全
3、原文:便径入坐灵床上。翻译:(子猷)从小路上走向灵床。
改错:(子猷)径直坐在灵床上。
2、比较阅读:(分析人物形象)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伤逝第十七》)
人琴俱亡!”因顿绝,先有背疾,遂溃裂,月余亦卒。(《晋书列传十五》)
1、子猷、子敬兄弟感情深厚,在上面两个语段之中都有反映
2、在语段一之中人物形象刻画很有个性,请你摘抄其中充分展示子猷个性的语句体会子猷的形象,并说一说这些语句与语段二之中哪些语句相照应。
3、子猷对弟弟有深厚的情谊,但弟弟死后他一开始并没有哭,这是为什么?你能从语段二之中找到答案吗?
(教师通过对此题的分析,使学生更加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后人用“人琴俱亡”一词表达对死者无限哀悼之情的主要原因)
六、小结:
课文内容结构
俱病笃 子敬先亡
人亡
问左右 奔丧不哭
手足情深
人琴俱亡取 琴弹 不调掷地
琴亡
恸绝久 月余亦卒
在此结构之中,小说的雏形依稀可见。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形式业已具备。叙事较为完整,情节波荡起伏,首尾呼应,实为一佳作。在整理结构的同时,让学生试背文章,完成大纲要求。
2、语法现象:宾语前置
如:何以都不闻消息?(
注意: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在前文有:1.吾欲辱之,何以也?
2.王曰:“何为者也?”
3.王曰:“何坐?”
课内练习 完成补充习题
课后练习 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注:备课组各人自行组织设计课内练习、课后练习的具体内容由主备负责整理附在整合教案之后,以备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