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组 刘玮静
预习设计:
学生预习指导: 【设计说明:这一部分需要学生在课下独立完成,既为课堂做准备又锻炼学生独立学习、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学。】
1、 自己画出生词并掌握,了解作者钱钟书。(结合基础训练)
2、 阅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
3、 自学选修教材《语言文字应用》第六课第二节修辞中的比喻部分及《语文基础知识手册》185页比喻修辞知识。 【设计说明:比喻修辞是学生常见常用的修辞格,学生对它的了解比较多而且较为简单,完全可以由学生在课下自学解决,而把它的考查和应用作为课堂的重点。
教师准备: 【设计说明:备学生】
通过检查作业了解学生总结、掌握生词及作者的情况以便课上查漏补缺、重点强调。
课堂教学设计:
探究内容:
了解中国诗的特点。 【设计说明: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比喻的考查和应用。 【设计说明:学以致用,锻炼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重点:
比喻的考查和应用。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简介:
一、 补充、强调基础知识。【设计说明:积累基础知识;紧扣试题类型和高考考查点。】
注音:
樱桃核 轻鸢剪掠
组词:
萃
粹
瘁
淬
判断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如果不掌握语言基础知识,你的语言能力就只能是空中楼阁。
判断标点使用是否正确:
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
二、 导入课文。从两个角度探究把握这篇文章。
从内容方面:
在了解谈中国诗一般印象的写作立场的前提下,让学生迅速浏览课文概括出中国诗的特点。
【设计说明:训练学生快速提取信息和概括的能力。】
答案:
(1) 中国诗是早熟的。先有抒情诗,再有戏剧史,没有史诗。
(2) 篇幅短小。
(3) 富于暗示性。
(4) 笔力清淡,词气安和。
(5) 内容上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了解钱先生是否赞成把是个分为中国诗和外国诗,依据。
形式方面:
一篇优秀的文章仅有深刻的思想见解是不够的,要文质兼备。学生举例说明本文在形式上的特色。
总结学生答案:
语言生动、幽默风趣。
比喻修辞的巧妙运用,妙喻迭出。
大量的引用,是文章显得丰厚,同时也显示出作者渊博的知识。
三、由形式引出比喻,强调关键,验收学生自学的成果。
强调点:
(1)、比喻的本体、喻体要有相似点
(2)、要构成比喻,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3)、不能但看比喻词,有时虽有比喻词,但不是比喻句
。
看比喻在不同题型中的考查和应用。【验收自学成果】
【考查学生对比喻基本知识的了解】
1、 从文中找出比喻句,说一说他的本体和喻体及类型。(略)
2、 下列各句是比喻并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董昆是什么样子呢?可像家乡的尚二叔。
B他好像喝醉了。
C小战士斜挎着冲锋枪,在崎岖的山路上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般的轻快。
D燕山雪花大如席。
【看比喻在语言文字中的考查应用。】
3、 仿照下面比喻句的句式,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例句:爱心是一缕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加的人感到温暖。
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鉴定生存的信念。
爱心是一幕悬挂在天际的晚霞,使信念黯淡的人看到希望。
【看比喻在诗歌中的考查应用】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句备受后人称道,为什么?
【看比喻在作文中的考查】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个渔夫出海捕鱼,从海里捞到一颗大珍珠,这颗珍珠晶莹圆润,美丽无比,价值连城,渔夫爱不释手。美中不足的是,珍珠上有个小小的黑点。渔夫心想,要是能把珍珠上的小黑点去掉,珍珠将变成无价之宝。可是剥掉一层,黑点仍在;渔夫不断剥下去,等到黑点没有了,珍珠也被削剔得荡然无存了 。在对人或其他事物的态度和方式上,常常有人犯了像渔夫一样的错误。
请以“珍珠上的小黑点”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自拟题目、自定立意,文体不限,不少于八百字。
这是一种比喻型的话题作文,审题练习。(略)
布置作业:
四、布置作业:
就写作而言,比喻是一种重要的技巧。以下五则资料,是不同作家对“生命”的不同比喻,他们除了采用“生命像(是)。。。”的表达方式之外,还对这种比喻作了进一步的描写。请以“朋友”为题,运用类似的比喻手法,写一段文字,字数以80字为限。
1、生命好比是一只箱子,这只箱子很小,装不下太多东西。(王鼎钧《旅行家》)2、生命是那么瞬息而不留痕迹,像是淌下玻璃窗的一滴雨。(钟玲《竹厦--雪湖书简之一》)3、生命像个钟摆,不得不开始,不得不在死亡与疲倦之间摆动,然后不得不停止。(简贞《阳光不到的国度》)4、到如今我仍坚持:生命应该像鞭炮,噼里啪啦一阵就完了,有声势,有缤纷,有壮烈,也有凄美。(张拓芜《老!吾老矣》)5、生命是一个古怪的盒子,打开或关上,仿佛不由自主。然而在里面,我们却可以任意搜集我们一些此起彼落无数的烟花。(喻丽清《盒子里的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