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7-10-15编辑:互联网

 一、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随着白居易领略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现在,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辛弃疾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吧。 

二、作者简介: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 

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的一次夜行经历,比较容易读懂。词牌下原有小题:“夜行黄沙道众”。黄沙,即黄沙岭,在上饶西部。诗中描写农村夏夜的优美景象,抒发诗人的闲适心情。作者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他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同情民间疾苦,因而才写出了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了解这些,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到词的妙处。 

三、知识简介: 

词是一种韵文形式,是配合曲子歌唱的歌词,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又叫“曲子词”“曲词”“乐府”“琴操”。句子的长短随着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长一点的词还可以分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之间的联系。 

一,课前背诵 

1.老师: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的一颗巨钻,她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 

2.学生自由背诵. 

二.解题初读 

1,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板书课题) 

2,谁来读读题目 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自由说,如这首词的词牌名,黄沙道是哪里,整个题目的意思,对作者的了解等) 

3,下面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这首词,教师范读) 

4,请同学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5,指名读,正音,齐读. 

四、研读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后,教师明确解答: 

1、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答:上片:写景。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笑谈着今年的丰收。 

下片:避雨。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边。(学生自己表述上述内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 

2、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答: 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3、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答:“蝉鸣”可见天酷热,所以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从天气的变可以看出:开始有“明月”“清风”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又从诗人找避雨地可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 

4、“说丰年”的是谁? 

答: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是词人和他的同伴,沿途可能还有三三两两出来纳凉的农民在谈论今年的丰收,而另一种则认为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青蛙也为今年的丰收年景而高兴,在呱呱地谈论着呢!可引导学生自由谈论自己的见解,见仁见智,不必要求统一。 

5、“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夜行遇雨,要寻找避雨之处,避雨之处“忽见”,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兴?表达了作者喜出望外之情。 

教师分析全诗:先以惊鹊写明月,明月出来了,树枝上的鹊儿一见到光惊飞不定。次写鸣蝉,半夜还有蝉鸣,可见天热,为下片写雨伏笔。 

这两句点明了季节是在夏天,正是稻谷扬花的时候。稻花飘香,蛙声一片,又闹又静,乡土气息更浓厚了。词人为农家感到由衷的喜悦。在这作者把蛙拟人化了,写蛙懂得“说丰年”,既生动地渲染了连蛙也为之欢唱的丰年景象,使之更为突出鲜明,也映托出人逢丰年的喜悦。 

上片写晴,下片写雨。这两句描写一场骤雨即将瓢泼而下的气象。词人写明星而不写乌云,只用七八个星星来暗示乌云布满天空。“两三点雨”说明雨点很大,不紧,疏朗,将骤雨的前奏写得逼真。 

大雨将至,急忙避雨,本来很熟悉茅店的位置,一时竟找不到了,可见词人刚才是怎样的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意境之中怡然自得,路转了一转,嘿,茅店不就在眼前吗?“忽现”把夜行人急寻茅店不着而突然见到的惊喜神态全都表现出来了。 

五、问题探究: 

1、关于“七八个星天外”的不同见解: 

有的意见认为“七八个星天外”是“写云层之密”,只是从云层里透漏出来七八个星星。但从整首词看,我认为这样解释缺乏情致。这一句是和词的首句相照应的,写的正是“月明星稀”的实景。黄遵宪《早行》诗:“东方欲明未明色,北斗三点两点星。”写的也是这种情景。如果云层很厚很密,那么酝酿时间必然较长,星星只能透漏出七八个,那么月亮定是黯淡无光了,这样作者思想上必然早有防雨的准备,这与上阕所描写的悠然恬适的心境是不相称的。再说,作者经常来往于黄沙道中,对沿途景物非常熟悉,如早有准备,那结句的“忽”字就无着落。盛夏时节,天气多变,刚才还是月明星稀,清风徐徐,想不到刹那间飞来几片乌云,接着撒下“两三点雨”,作者猝不及防,不暇思索而匆忙躲雨,及至“路转溪桥”,“旧时茅居”才蓦然出现在眼前。“忽”字在这里用得是很传神的。所以我说这是“夜来飞雨”,是盛夏的阵雨。如果是未雨绸缪,大雨将至,那就未免有点大煞风景了,而与整首词轻快活泼的情调也不和谐。五代卢延让《松寺》诗云:“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唐李山甫《寒食》诗亦云:“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辛弃疾在遣词用字上显然是受了他们的影响,但不能据此断定“七八个星”是由“云层之密”所致。 

2、关于“明月别枝惊鹊”的不同见解: 

这首《西江月》上下阕开头两句对偶都很工稳。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关于“别枝”的解释问题。据我所看到的,大致有三种解释:一种是释“别”为“离开”,这里又有两种细微的不同说法,一是说月光“离别了树枝”,一是说乌鹊“离开枝头”;第二种是释“别枝”为“斜出的树枝”;第三种是释“别枝”为“另一枝”。我认为第三种解释是比较好的。因为“明月”两句对仗十分工稳。“明月”对“清风”,都是自然景象,真可谓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惊鹊”对“鸣蝉”,“惊”“鸣”都是动词,而且都有使动的意思,“鹊”“蝉”皆属能飞善鸣的动物;“别枝”对“半夜”,“枝”“夜”都是名词,“半”在这里作形容词用,“别”亦应是形容词,若作动词,则与“半夜”不对偶。再说,词的下阕开头两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数量词对数量词,名词对名词,方位词对方位词,对仗非常工整。怎么能够设想,精通词学的辛弃疾会在同一首词的对偶处出现不对偶的现象呢? 

五,设计作业 

1,师:《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描写的既不是出奇的名山胜水,也不是引人注目的奇观壮景,但是这支醉人的乡间夜行曲却让我们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唤起了我们对农村田野风光的热爱,这源于词人自然清新的语言,真挚朴实的情感,精湛的创作技法.我们学习古诗词就是要从诗词美妙的语言中领会作者细腻,真切的情感,学习他独特的创作技法. 

2,一首美妙的词我们已经学完了,你想为自己设计一份怎样的作业呢 

3,学生交流(如配上意境画,写一篇散文,创作词,学习其他田园诗和辛弃疾的其他词……) 

4,师总结:相信同学们在认真完成自己设计的作业的过程中会有更大的收获.让我们再次带着欣赏的目光,有感情地读读这首词,感受词人的真挚感情和匠心独运.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