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教学设计及简要实录(鲁人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1-19编辑:互联网

 课程分析: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本套教材,每单元都有固定的话题,本单元的话题是:“追求人生的五彩梦”。本文是台湾作家许达然的一篇哲理散文,虽然只是一篇选读课文,但鉴于本文联想丰富,说理透彻,思路清晰,语言质朴,又很有启发性,对于指导学生怎样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有很大帮助。

学情分析:中学阶段是一个爱做梦的时期,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美好的梦想。同时,这一年龄阶段又是一个人生观、价值观极容易产生波动的时候,所以,学习本文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设计理念:以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论”为指导,变传统的“满堂教”为教师诱导作用下的学生的“满堂学”,让学生动脑思、动口议、动情读、动笔写、动眼看、动手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语文变成快乐语文。

运用多媒体课件,加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使千篇一律的板书变得生动鲜活、图文并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目标:把握文章写作思路,深入理解作者观点,学会合理的“制造”自己的“远方”。

教学流程:

一、整体把握:题目“远方”的含义。

教师板书“远方”。

(点评:由于本文是哲理散文,教师通过这一问题,先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便于学生积极迅速地把握文章内涵,给学生一个高起点。)

(实录:学生思考,并积极回答。有的说“理想”,有的说“向往”“寄托”等等,不一而足。)

此时教师不必把“远方”的含义说透、说白,要留有悬念。

二、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教师有感情的背诵课文前三段:

“似乎远方总是使人向往的。

 其实有美的远方,有丑的远方。

 越远越朦胧,越朦胧越神秘。那神秘常使我们幻想:远方的平房变成宫殿,远方的小溪变成大江,远方的强悍变成温驯,远方的冰雪变成绿土。一些最坏的形容词也可能被加在我们所不喜欢的远方。“

(点评:通过教师有感情的诵读,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因为朗读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实录:学生在教师的情绪感染下,随教师一同读起来,教室里充满了朗朗的读书声。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 自主达标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正如作者所说的:“人们总是爱制造远方。”请迅速浏览课文4-9段,说说作者想到了哪些远方?举了哪些人的例子?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

(点评: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文本,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及写作思路。)

(实录:学生迅速浏览文本,依据大屏幕上的问题提示,进行圈点勾画。后小组交流,合作探究,互相取长补短,完善答案。)

下面摘录部分同学的发言:

学生1:作者想到了“莫尔的‘乌托邦’,培根再造的‘New Atlantis’与陶潜的‘桃花源’”,还有“大海”“山”“终北国”“埃塞俄比亚”“东方”“天堂”“地狱”。

学生2:作者举了“秦始皇”“甘英”“亚历山大”“屈原”“拜伦”等人的例子。

学生3:作者的写作思路:由个人到民族,到国家,到全人类都有自己的“远方”。

(实录:教师应适时的引导学生深入把握文本,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问题,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深远。学生回答不到位的问题,教师也要适时点拨,以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四、 拓展延伸:既然每个人都有“远方”,我就想听一听你的远方,请勇敢地真实地说出你的“远方”。

下面摘录部分学生的发言:

学生1:我希望和我的爸爸妈妈到海上去住,那里有四季常开的鲜花,有蓝天,有海风。在那里我可以自由自在,相干什么就干什么!

师:你很懂得生活,有生活情调。但是要知道,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为所欲为。

学生2:我希望长大后保家卫国。

师:你有豪情壮志,心胸远大。

学生3:我希望到太空遨游,象杨利伟那样。

师:你具备科学家的潜质。好好努力。

(点评: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跳出课本,关注自己,关注生活,让学生学以致用,把知识学活。这一环节,学生气氛很活跃,课堂出现了一次高潮。)

(实录:学生先沉思冥想,后积极回答,阐述自己的想法。此时,教师要对每位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千万不要不理采,也不要一味地去表扬学生,以便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教育和点拨,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其他学生的发言欲望。学生的自由发言在课堂上掀起了第一次高潮。)

五、深入探究:有了“远方”,下一步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请朗读第18段,思考作者告诉我们些什么。

学生读完一遍之后,师生互动,朗读本段。要求:学生读的时候,把本段中所有的“他”换成“我”;学生需要读的是表示转折的句子,比如“却”“但”这样的词句;另外,最后四行的“也许他在远方造乐园……”也由学生来读。

(点评:通过师生互动,并且把文中的“他”换成“我”,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深刻领会作者的观点。)

(实录:教师通过动情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意,学生朗读气氛很高涨。课堂内充满了朗朗的读书声,整堂课出现了第二次高潮。)

读完后,学生回答问题:我们还要去“追求”。师板书“追求”。

六、 进一步探究:是否我们只关注“远方”,只关注“天空”就可以了呢?请朗读第19段。

(点评:用朗读的方式,以读促思,把作者的观点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实录:找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段,其他学生思考,后谈体会。)

学生1:我们不仅要有“远方”,还要关注“现实”,否则就会像这个天文学家一样掉进井里。

学生2:我们制造的“远方”应该符合现实条件。

师小结:本段告诉我们,关注“远方”与着眼“现实”的辨证统一关系。  

师板书“现实”。

最后,请同学们做一道数学题:远方+追求+现实=?

(点评:通过这个开放性的、有启发意义的题,让学生深入把握作者的观点。)

(实录:学生自己思考,后说出自己的想法,并重新审视自己的“远方”。)

学生1:我认为等于“成功”。

学生2:等于“圆满”。

学生3:我认为我们订立的目标不能太高,脱离现实;也不能太低,毫无悬念。

学生4:等于“人生”。

学生5:等于“道路”,因为,人一直都在这条路上行走。

师:我认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每个答案都需要你用行动去实现。

(实录:本堂课又出现了一个小高潮。许多同学都争着抢着要说出自己的想法,但由于时间有限,不能给让每位同学都发言。)

七、 结束语:本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但我们对于“远方”的思考才刚刚开始。

课后反思:本节课是“一颗四上五讨论”的结果,可以说是一堂相当成功的课。在课堂上老师没有滔滔不绝的讲,而是步步引导。学生不再是默默无闻得听,而是积极动脑,调动各种感官,认真思考,真正成了课堂的小主人,体会到语文课的魅力。

     这堂课在整体设计上,给人一种螺旋上升的感觉,可谓达到了语文课的真境界。

     不过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许多想发言的同学都没有发言机会,给人留下小小的遗憾,同时也是一种成功。

     再美的玉也有瑕疵。本节课由于让学生活动的次数比较多,所以,很难准确的控制时间及进度,以致最后拖了一分钟堂,让人感觉多少有点遗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