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人教版高二)

发布时间:2017-11-26编辑:互联网

 一、什么是诗的形象

诗的定义:诗是一种文艺体裁,它除借形象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外,还要有饱满的感情和节奏。饱满的感情是诗的内容的基本特征,具备鲜明的节奏是诗区别于其他文艺体裁,在形式上最根本的特点。

例如:(一)、《诗经 卫风 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为了表达与联络感情,人们可以用语言相互致意,也可以通过》互赠礼品来示好。

(二)、梁武帝请隐居的陶宏景: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愉悦,不堪持寄君。

不同得人对特定内容的处理方法是各不相同的,诗人往往通过形象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南朝 宋 陆凯:折花逢驿使,寄予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赠范晔施》

那么什么是形象呢?所谓形象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所能感觉到的物质的形态与特征。

  (一)、 白居易 宫词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马致远 《天净沙 秋思》     孟浩然  《春晓》

   白居易  《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韩愈   《听颖师弹琴》“昵昵小儿女,恩恩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以上两诗用熟悉的声音来比喻不熟悉的声音。

(二)、陆游《早梅》 东坞梅初动,香来托意深。明知在篱外,性到却难寻。

   王建 《新嫁娘》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白居易《寒闺怨》寒月沉沉洞房静,珍珠帘外梧桐影。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沈祖芬:“天寒岁暮,征夫不归,冬衣未成,秋霜欲下,想到亲人不但难归,而且还要受冻,岂能无怨?于是,剪刀上的寒冷,不但传到了她的手上,而且也传到了她心上了。丈夫在外的辛苦,自己在家的孤寂,合则欢乐,离则悲痛,酸甜苦辣,一起涌上心来,是完全可以想得到的,然而诗人却只写到从手上的剪刀之冷而感到天气得变化为止,其余的一概不提,让读者去想象,去体会。”

 金谷园 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二、诗的形象特点

(一)、具体性。形象本身就是具体的,可以说愈是具体的,也就愈是形象的。反过来,也可以说愈是形象的,就愈是具体的,如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越是具体的也就越是个别的,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普遍的内容总是通过个别形式反映出来的。就诗歌而言,人类所普遍具有的思想感情,往往是通过诗人具有个性化的形象来反映的,因此,诗歌形象普遍具有个性化色彩。例如:

1、 姚月华  唐  《怨诗二首》之一

春水悠悠春草绿,对此思君泪相续。羞将离恨向东风,理尽秦筝不成曲。

2、 王  涯  唐  秋夜长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切空房不忍归。

3、 崔公远  唐  《独夜词》

晴天霜落寒风急,锦帐罗帏羞更入。秦筝不复续断弦,回身掩泪挑灯立。

注意这三首诗的第三句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二)、概括性。文学作品要求具体细致的反映社会生活,但诗歌的本质是抒情的,又受到体裁与韵律的限制,因此在社会生活中,它往往选取富有色彩的一斑来描写全豹,截取最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段来反映整体。可以说概括性是诗歌形象区别于其他文艺形式的最主要的特征。例如:鲁迅的小说《在酒楼上》与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宋末元初   蒋捷  虞美人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三)、多义性。1、诗的形象的多义性与诗的创作方法密切相关。我国诗歌创作多采用比兴手法,除字面意义外,还有比喻意义与象征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是不少诗歌的特点。

如:朱庆馀  唐  近试上张籍水部员外郎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张籍     唐  酬朱庆馀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抵万金。

            2、诗的多意性与读者的不同理解也密切相关

            3还有诗本身既可一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

(四)、间接性。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他必须通过语言文字作为中介来塑早形象,读者或听众也必须通过语言文字作为中介来体会诗歌中所描绘的形象,以及诗人通过诗歌形象所表现的社会内容与思想感情。诗人→思想感情→诗歌形象→语言文字,读者或听众→语言文字→诗歌形象→思想感情

  诗歌虽然不能直接撼动人的感官,但是他也较少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也不受现实世界与历史真实的约束。诗人可以通过想象,比较自由的塑造诗歌形象。例如:柳宗元的《江雪》

三、鉴赏诗歌的意象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山居秋暝(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台城(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3.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

          谒金门    (唐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四、鉴赏诗歌中的物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抒情诗。

1.抓物象的特点。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悬:端端正正地高挂。

2.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小松(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

3.抓意象的特殊内涵。

 ①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②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李煜《虞美人》)-

 ③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故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李白《忆秦娥》)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从来不曾看见。《折杨柳》为伤春叹别的内容。

 ④以蝉喻品行高洁

 ⑤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⑥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⑦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⑧松--坚贞高洁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⑨莲--表达爱情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⑩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11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12鹧鸪鸟--离愁别绪

   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1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戴复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  

五、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观猎(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六、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一般指“我”,即诗人自己。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蝉(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蝉(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尺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七、鉴赏技巧

1、明确意象,辨析意象的特征、冷暖色调、季节色彩、虚实动静等存在状态

 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又如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牛峤《定西番》:“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  

            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

2、解读比喻、拟人、借代、双关、衬托等修辞手法及托物言志等表达技巧,把握诗歌形象。

比如,元代才子王冕的诗:“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3、了解中华民族中的传统审美心理,熟记一些特殊意象的含义

 再如《观祈雨》(李约)“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时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再如郑思肖《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训练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余干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⑴、请回答这首诗的主旨,并具体分析。

    

   ⑵、本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其作用是什么?

    

   ⑶、请分析作者的抒情理路。

     2、下面是王安石的一首诗,读后回答问题:

               夜直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注:“夜直”即所谓的“值夜班”,宋代制度,翰林学士每夜一人在翰林院里值班住宿。

   ⑴、简评本诗的情景交融的特点。

    

   ⑵、点评“春色恼人眠不得”一句在造语炼字方面的妙处。

    

  3、下面是白居易和元稹的一首诗,阅读后请回答问题

                     望驿台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附:元稹的《望驿台》“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是元稹在三月里的最后一天为思念妻子韦丛而作。

问题:

  ⑴、高适的《除夜作》言“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是从对方写起,而本诗却双方同时写。“两处春光同日尽”,请简评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⑵、全诗是围绕一个--字展开,请分析作者的抒情理路。

 

上一篇 下一篇